让更多百姓享受文化消费
http://www.cflac.org.cn    2010-03-16    作者:田惠光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文化消费可以引导人们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生活情趣,大力促进文化消费也是拉动内需的重要途径。

    文化消费分为十几个大类,包括体育、艺术、会展(书画、手工艺等)、媒体、文化用品、动漫、旅游等。目前,我国文化消费是不均衡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目前火爆的文化消费往往是与高票价、高消费相伴的,一张门票动辄上百元甚至数百上千元。

    一方面,这些文化产业已经实现了市场化,有固定的高消费群体支撑;另一方面,广大中低收入阶层却被文化高消费拒之门外。同时,一些为群众喜闻乐见又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消费项目,如地方戏曲、曲艺杂技等,却缺少资金的支持,难以开拓市场。

    我国文化消费也已经到了转型的时期。除了完全市场化的项目外,必须启动普及型的中低档文化消费市场,让文化消费成为广大群众的一项日常开支,这样才能开发出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这是发展经济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发展普及型文化消费,不能完全依赖市场自发调节的力量,需要政府像刺激实体经济那样采取切实有力的手段。

    要促进普及型文化消费,首先要建设好文化消费设施。可以借鉴全民健身运动的作法,由政府投入资金,也可以吸收社会民间资本来参与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建设面向基层社区的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和剧场,把文化消费设施送到百姓身边,激发普通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不论是物质消费,还是文化消费,都有着巨大的潜力。要启动农村文化市场,应大力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农村俱乐部等。通过这些工程建设,努力改变农村看书难、看电影难、娱乐活动难、上网难的问题。

    同时,发展普及型文化消费,必须保证普及型文化产品的供应,必须扶持面向这一领域的文化企业,因为他们是文化消费品的提供者。而这些企业,包括一些地方剧团、民办博物馆等,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资金不雄厚,很难靠市场的力量自主地发展起来。这就需要国家采用类似“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的办法扶持他们。不是直接拿钱来养他们,而是用补贴的方式,对他们的演出活动、会展活动予以支持。这样,既可以保证他们的生存需要,也可以促使他们能够逐步适应市场的需要活跃起来。

    文化消费往往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例如天津及周边地区的百姓喜欢听京剧、曲艺、评剧、河北梆子等,这一方面决定了文化消费特殊的市场规律,另一方面也表明发展文化产业,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关系地方形象,是地方名片。通过社会宣传,在发展旅游业时与地方特色文化结合,这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无疑是一个促进,同时也可有力地保护各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

    文化消费是一种休闲消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只是增加人们收入,也要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目前,普通大众的文化消费习惯还没有形成,只有让百姓切身体验到文化消费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才能带动他们逐步养成文化消费的习惯。可以通过发放文化消费券等方式扩大文化消费,逐渐培育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