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学 冰雪山水画创始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创作研究员、研究生院专家工作室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专家工作室导师,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艺术创作院名誉院长,黑龙江省美协名誉主席,黑龙江省画院荣誉院长,黑龙江省国画会会长,冰雪画艺术研究会会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中国美协理事。
1979年作品《塞外曲》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三等奖,1983年被英国伦敦国际出版中心收入《世界名人录》,1987年获美国国际传记研究院授予的金钥匙奖牌和终生荣誉勋章,1990年作品《杳古清魂》获美国首届国际艺术大赛绘画类一等奖,1997年作品《牧鹿女》获全国中国画人物画展铜奖,2004年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授予黄宾虹奖,2005年获柬埔寨文化部授予的吴哥文化奖,2006年获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颁发的黑龙江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2009年俄罗斯阿穆尔州政府和阿穆尔州艺术创作协会分别向其颁发了文化贡献奖和成就奖证书与勋章。出版《于志学画集》、于志学文集《雪园漫笔》及《东方艺术·于志学专刊》《文化时空·于志学专刊》《中国美术家档案·于志学卷》《触类旁通·冰雪技法》《于志学画冰雪技法》《冰雪山水画法》《冰雪画教学》《冰雪画教学Ⅱ》《冰雪山水画论》《冰雪艺术美学》《中国名画家全集当代卷——于志学》等专著。
来自中国的冰雪文化盛宴——记中国冰雪画派2010冬奥会冰雪情画展
卢平
2010年2月的加拿大温哥华,作为第21届冬季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处处呈现出冬奥会带来的浓浓冰雪情。走出温哥华机场,迎面就看到了鲜艳的冬奥会彩旗、各种宣传画的标识,再登上为冬奥会筹建的从机场通向市区的崭新城铁,眺望着远处绵延起伏、皑皑白雪覆盖的山峦,那就是冬奥会雪上项目的比赛场地,仿佛马上就和温哥华冬奥会融为了一体。位于加拿大不列颠省南端的第三大城市温哥华,正以其平和自然的姿态向我们展示着冬奥冰雪的情怀。
我们此行赴加,是在温哥华冬奥会期间在位于温哥华市中心的加拿大亚洲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中国冰雪画派2010冬奥会冰雪情画展。画展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奥委会国际跆拳道联盟、加拿大亚洲文化联合会、冰雪画艺术研究会等主办,共展出以冰雪山水画创始人于志学为首的冰雪画派41位作者的55幅作品。这些作品是冰雪画派画家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创作的,以中国画的新画种——冰雪画的形式歌颂冰雪大自然,并展示代表人类顽强拼搏的冰雪体育运动。
2月17日,画展代表团一抵达温哥华,就赶赴展览会场进行布展,使当地的很多居民在展览尚未开幕时就看到了预展。加拿大是移民国家,在温哥华这个华裔人口约占总人口19%的城市里,随处可以看到前来观看展览的华人。一位已经来加拿大移民15年的华人说:“祖国改革开放以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国力大大提高,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令我们骄傲自豪;我们能在温哥华冬奥会期间看到来自祖国的冰雪画展,把冰雪世界表现得这么丰富和壮丽,非常高兴。”
由于受到今年1月创历史纪录的暖冬影响,2月的温哥华异常温暖,本应3月才盛开的樱花已经满园绽放,有些滑雪比赛场地出现积雪不足和融雪现象,当地从温哥华东部150公里外的阿里斯隘口高海拔地区,将冰雪运到滑雪场地,以确保雪上比赛项目顺利进行。这个摆在人们面前的世界日益变暖的严峻问题,使很多前来观看冰雪画展览的观众自然而然就把画展的主题和意义同人类环保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联系起来,当地的多家媒体也称中国的冰雪情画展“响应了冬奥的环保主题,推动了国际社会对大自然的保护”,是“奥运理念的积极展示”。
2月20日,画展开幕式将中国带去的冰雪文化热推向了高潮。国际奥委会全民体育委员会主席瓦尔特·特勒格尔,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国际跆拳道联盟主席张雄,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奥委会妇女与体育委员会原副主席安尼塔·德弗朗兹,画展代表团团长、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院长李湘,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艺术中心主任王乘及当地艺术家、留学生、华侨等参加了开幕式。
加拿大有着得天独厚的冰雪自然资源,加拿大各阶层人士对自然界的冰雪有着深深的眷恋情怀,他们对来自中国的冰雪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给予了很高评价。加拿大艺术联合会副主席、亚洲艺术评论家塞姆·卡特极有兴趣地了解了中国冰雪画的产生过程,并特别询问了冰雪山水画这一新生事物出现时的情形,以及现在中国冰雪艺术流派的分布情况,他还特别提到了中国的冰城哈尔滨是否为冰雪画派人数最多的地区,他说中国冰雪画最大的意义是冲破了中国古老传统绘画的束缚,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他尤其赞赏冰雪画把大自然的冰雪花鸟结合起来,“很有新意,很生动”。加拿大艺术联合会主席、西蒙·弗雷泽大学教授王健是一位研究中国唐宋诗词的文化学者,对中国画艺术十分熟悉,他可以用一口流利的中文直接进行会话交流。他说,于志学先生创造的中国冰雪山水画十分了不起,他对中国冰雪画派来加拿大展出表示热烈欢迎。在他看来,中国冰雪画是“在传统美术范围内的一个创新,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是“中国艺术能不断往前走下去的根本所在”;他认为“中国冰雪画在加拿大非常容易被欣赏和接受”,尤其在全球变暖、很多冰雪即将融化的现在,“中国冰雪画可以提升人们对冰雪的保护和热爱,这也应当成为冰雪画家的一种历史责任和文化自觉”。王健还谈到了加拿大七人画派,他说20世纪早期,加拿大七人画派是用大胆夸张、富于变化的技法表现了独具特色的加拿大绘画风格;中国冰雪画派也使用了新的中国画绘画技巧,生动、灵活地表现了冰雪世界的壮丽和冰雪精神,证明了中国冰雪画是有独特绘画风格的新艺术。他尤其肯定了今天的中国冰雪画派在表现冰雪世界时较之当年的加拿大七人画派的表现范围和内容更加丰富和广泛,“不仅有对冰雪大自然具象写实的描绘,还有强调主观感受的再创造和抽象的描绘以及装饰性的描绘”。他希望中国冰雪画派“再接再厉,不断前进,把中国精神不断融入艺术创作之中”。专程从俄罗斯赶来进行冬奥会报道的俄罗斯资深记者沃伊,把所有参展的冰雪画作品逐一进行了拍照和摄像,他说看到了中国冰雪画,就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西伯利亚,西伯利亚是他的故乡,也是冰雪的故乡,所以他特别热爱冰雪,只要有冬奥会,他就会赶到世界各地去报道。中国冰雪画令他又一次感到了冰雪的温馨、冰雪的纯净、冰雪的可贵。他认为中国冰雪画艺术的价值在于冲破了传统界限,把冰雪世界表现得那么纯美。加拿大艾米利·卡特艺术学院副教授希勒在看到了《2010冬奥会冰雪情画展》画集中冰雪画派“继承不是重复,一切在于创造”的艺术宣言后,认真询问于志学先生的学生是否完全应用老师的传统语言技法进行创作。她说,她所在的学院有2500多名学生,其中五分之一是中国学生,其余来自世界43个国家。“中国学生的特点是基本功扎实,造型能力强,能吃苦,但创造意识相对较弱。他们往往喜欢老师给他们具体分配创作任务,不喜欢自己动脑尝试。当教师给他们一个课题后,他们还要来问‘我要怎么做?’表现出在创造性方面的信心不足,总想从老师那里要想法,老怕得不到教师认可。因此学院专门为如何教授中国学生开了一堂课,启发学生大胆提出问题。针对中国学生善于笔答不善于发言的特点,鼓励学生把自己写下的内容大声宣讲出来。”所以她在看到中国冰雪画派明确的创造主张和理念后,便探问冰雪画派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问题,当她了解了于志学先生“以创造性思维启发学生”的做法时,极为赞赏,并讨教教授中国学生的“更好的有益建议”。
此次画展是中国艺术家向温哥华献上的一道中国冰雪艺术大餐,充分展示了中国冰雪艺术的魅力,是中国冰雪画派又一次与国际社会的密切接触,为本届冬季奥运会增添了一抹绚丽的冰雪文化色彩。展览期间,国际奥委会全民体育委员会向李湘颁发了“为推动和宣传奥林匹克运动所作的贡献”的荣誉证书,以表彰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设立的奥运人才培训项目为推动和宣传奥林匹克运动所作的贡献。李湘在加拿大温哥华市拜会了前来参加2010冬奥会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终身荣誉主席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先生。萨马兰奇先生对中国冰雪画展在温哥华举办表示祝贺,并欣然为《于志学画集》和《2010冬奥会冰雪情画展》画集签名留念,李湘代表于志学向萨马兰奇先生赠送了冰雪山水画以作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