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人大代表杨飞云的油画世界中,女性几乎是他的一个“永恒”的创作题材和主题。在其大量作品中显现出的是一贯的温婉、淡雅、纯洁的女性神情,而刻画和表现东方女性的美是杨飞云努力追寻的方向。在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之际,记者就女性题材的美术创作采访了杨飞云。
女性题材在美术创作中是一个永恒的题材。杨飞云说,在古代中国绘画中,唐代仕女绘画的对象主要是贵族女子,还有一些是仙女、神女等理想化的女性形象,和平常百姓的生活比较远。但是早期的宫廷绘画,还是反映了她们的生活,表现了她们典雅、雍容华贵的气质。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女性的地位有了很大提升,她们不再只是画作中用来观赏的纤弱的形象,而有了健硕、阳光的形象表达,展现了女性的劳动美。这部分创作在当今我们的主题性创作和现实主义创作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而人们对于女性题材美术作品的真正认识和接受,也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改革开放10年后,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首届人体艺术大展产生了巨大轰动,正是这个历史进程中所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杨飞云当时是中央美院的老师;作为参与者,他们当时的想法就是要把艺术家在教学和平时创作之中关于在“人体”这个点上的创作成果展现给大家。参与展览的很多艺术家是在用自己的艺术语言来画人体,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练习。在他们看来,欧洲古来对待人体艺术的态度,是健康的、美的、和谐的、有生命的、优雅的;人体艺术只是一个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来展现美,这在西方的绘画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中国一直以来由于文化和社会的特点,在这方面发展的比较晚。吸引了20多万人参观的人体艺术大展,当时招致业界一些批评的声音,说这是以人体来招引社会的轰动。杨飞云说,我们的目的不是这样,观众到了中国美术馆之后,他们其实看到的是艺术;但是这样的过程是必须的,因为封建社会在中国毕竟持续了数千年的历史,所以这次展览的影响还是很积极的。
杨飞云的大部分作品展现了女性的古典美,似乎很传统。杨飞云说,艺术的特点,一个是思潮性,一个是永恒性。进入博物馆的艺术的思潮性已经退却了,留下的是作者的绘画水平和作品的美感,这些会随着时间的延伸越来越有价值。古典艺术不是一种风格和样式,而是带有永恒价值在里面,他比较看重的是这一点,而不是必须反映当代的气息和人。关键问题是古典艺术在当代会不会被接受,这是古典艺术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古典艺术在当代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它有着永恒性的情感、审美和生命力。所以他在反映当下的生活时,尽可能在自己所看到的人里面寻找表现的价值,而不是去追求那些风潮性的价值。他不从样式上固定,而注重内在上的吸收,更多地注重自己对当下人物的感受力和情感,展现自己的修养和积累,强调自己在画面上的主动性。
油画《宋庆龄》是杨飞云近期的代表作品,这幅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创作工程的委约作品展现了宋庆龄端庄优雅的东方女性的典型美。杨飞云说,其实在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过程中,自己和组委会的想法不谋而合:“组委会觉得我比较合适创作这一内容,自己在100多个题材中也比较倾向于这个题材。宋庆龄端庄、优雅,是国母的形象,但又具有着东方女性的美感和典型性。其次,她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非常大,可以说,在上个世纪,没有任何女性能够超过宋庆龄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甚至在世界华人心目中,也没有人能超越。这一创作既要承载宋庆龄身上的厚重,又要体现出人们对于宋庆龄的理解。——画得太理想,就会和现实距离太远;画得太现实,又会少了伟人的风采。”因此,他没有选择宋庆龄具体在做什么事情的场景,而是注重她端庄、尊贵的仪态,注重刻画她的气质。创作中,运用了古典的手法,偏一点中国画,光线不是那样强,比较平整一点。在这方面,他花费了很多心力。
当问及在他的创作中怎样能更好地用油画的手段和写实手法来创造东方女性的典型形象、追求东方美感时,杨飞云说,自己注重强调东方女性安静、灵动、羞涩、含蓄的一面,追求生命中一种相对比较精致的东西。虽然刻画的是每一个人的个性,但是每次创作都追求着一个共同的东西,那就是一种代表东方女性的大美感,强调内在的审美和民族特点、文化特点、现实特点的结合,更多地从美的角度去涉猎人物主题,增加一些背景——或是象征性、生活化的背景,或是纯粹油画语言本体的结构美感的背景,所反映的是一个共性的价值。同时还要画出每一个人的动态的美的特征,把真实转化为有这样力量的艺术形式,这需要才能。“艺术家必须要有内在的要求,尽是外在真实和客观的真实是没有意义的。”杨飞云说。
杨飞云说,在自己的女性题材创作中,一部分是象征性的、具有广大内涵的典型性、理想色彩的创作;另外一部分是创作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的作品,在普通生活中捕捉一些有美感的对象,展现在更加亲切的平常环境和人物中的美。“我自己会经常下去采风写生,但追求的不是制作和构思,而是希望进入一种直接创作的状态,在感动之下进行当下的把握,创作出最能打动人心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