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国风雪飘飘、数九寒冬之时,在东南之滨厦门,却是微风习习,暖阳高照,鲜艳的各色花卉绿植仍然在这里吐蕊泛香;这里的阳光似乎从不离去,这里的空气中似乎也总是飘荡着梦想的五彩光斑。1月28日,由中国舞蹈家协会、福建省文联和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福建省舞蹈家协会、中共思明区委教育工委、思明区教育局承办,厦门市舞蹈家协会、厦门艺术学校、厦门市思明区青少年宫协办的海峡两岸少儿舞蹈艺术发展研讨会在厦门小白鹭文化中心金荣剧场拉开了帷幕。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冯双白,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马照南,中共厦门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洪碧玲,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李甲芹、李淑芬,福建省文联党组成员、秘书长曾珊,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交流处领导等出席了开幕式。中共厦门市思明区区委书记郑云峰致辞,曾珊、冯双白分别代表福建省文联和中国舞协讲话,表达了作为东道主和主办方对举办本次研讨会的感谢和祝愿。其间还进行了福建省舞协将“海峡两岸少儿舞蹈创作交流基地”授予思明区青少年宫的授牌仪式和思明区青少年宫与台北市艺术文化协会、金门县舞蹈协会签定交流合作协议仪式。马照南宣布开幕。开幕式后,一场名为《放飞希望的地方》——庆祝思明区青少年宫建宫35周年的专场文艺晚会将开幕式会场气氛推向高潮,晚会上10个充满时代气息和闽南特色的少儿歌舞,为本次研讨会提供了一个生动的现实样板。已走过35年历程的思明区青少年宫,不仅是厦门市校外艺术教育的典范,更是中国都市少儿歌舞发展的缩影。当演出结束,主持人将35年间历任思明区青少年宫的负责人和教师请上台接受献花和敬礼时,全场观众起立,在《放飞希望的地方》歌声中,向千千万万为祖国的花朵耕耘培土的灵魂工程师们致敬;与会代表们也由此感到对祖国明天、民族未来的那份深切的爱与思索。
以人为本 谋求少儿身心俱佳的舞蹈方式
1月29日的研讨会,分为“专题讲座”和“大会发言”两段。中国舞蹈家协会理论研究部主任林力平主持了题为“海峡两岸少儿舞蹈发展趋势”的专题讲座。冯双白和来自台北艺术大学舞蹈系的副教授吴素君分别就大陆和台湾两地的少儿舞蹈艺术发展现状做了介绍、阐述和分析。
冯双白在讲座中首先明确提出了少儿舞蹈艺术的基本概念的认识。少儿舞蹈艺术是美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对美的感知,对美的理想和追求,对审美价值的认识,而美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情感的教育。然而在现实中,很多家长热衷于将自家女儿送到培训班、少年宫学习舞蹈,目的是想让女儿练出苗条身材、优雅气质,却没有意识到少儿舞蹈更是培养孩子情感的重要手段,甚至很多少儿舞蹈教育工作者也有此盲区。冯双白批评了当下成人世界的锦标主义、功利主义、只有拿第一才有价值的偏狭思想等流弊,提醒大家:我们不能丢失舞蹈艺术中情感的力量,丢失内心崇高、美好、和谐的情感。尽管当今社会竞争态势无处不在,人际矛盾易于发生,但舞蹈的情感渗透力量、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不应被忽视和损伤。会跳舞的人是富有合作精神的人,让孩子们从小在舞蹈中体会和经历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是培养他们成长为心智健全社会人的重要手段。
冯双白回溯了改革开放后少儿舞蹈艺术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指出曾有一个时期由于缺乏对少儿舞蹈编导的教育,使得一段时间里少儿舞蹈的舞台上充斥着成人化的强烈色彩。从情感、技巧到题材、动作,都让少儿模仿成人,甚至于成人舞蹈中存在的不良现象也传染到少儿舞蹈中。近年来,我国少儿舞蹈创作发生了重大转变,在最近的几届全国“小荷风采”少儿舞蹈展演活动中,已经出现了像《我的偶像》、《下雪了,真滑》、《宝宝会走了》、《向前冲》、《我可喜欢你》、《猫鼠之夜》等优秀的少儿舞蹈作品。冯双白通过播放《宝宝会走了》作品视频,具体讲解了优秀的少儿舞蹈作品要观察和捕捉儿童的心理和表现,从儿童的心理出发,选择那些有典型意义的环节和瞬间,选取典型动机和典型动作。《宝宝会走了》就是抓住了一个幼儿学走路过程中的典型动作,从“坐”的动作,发展出“爬”、“站”、“倒”、“走”等各个细节。我们成人为孩子编创舞蹈作品,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让孩子们在舞蹈中保持他们内心纯美的世界,千万不要把成人世界的残酷和庸俗带进少儿舞蹈中。
吴素君讲座的题目是《从“云门舞集”谈台湾少儿舞蹈教育》。她的讲座之所以将台湾最著名的成人舞蹈团体——云门舞集与台湾少儿舞蹈教育联系在一起讲解,主要在于1973年赴美学习归台的林怀民创办了华语世界第一个当代舞团——云门舞集之后,开创了台湾舞蹈包括台湾少儿舞蹈的新时代。1998年,值云门舞集成立25周年之时,成立了“云门舞蹈教室”,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在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地成立了20多间分馆,每周有一万名小孩接受训练。1995年,林怀民聚集了数十位海外归来的学者专家开始研发“生活律动”教材。近年来又成立了“蓝天教室”,派云门舞蹈教师到偏远乡镇小学,用舞蹈影响了十万名学童。“健康、快乐、成长”是“云门舞蹈教室”的宗旨,在教授学童运动自己的身体的过程中,也吸引了家长的参与,在舞蹈活动中培养了亲子感情,增添了儿童在成长中的情商砝码。吴素君为与会者播放了“云门舞蹈教室”的录像片,在影片中,孩子们在和蔼亲切的老师启发下,用自己独特的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内心,没有僵化的训练程序和苦练的高难技术,有的是春风拂煦的课室、稚气率真的动作以及孩子们自信的笑脸。
提升认识 海峡两岸少儿舞蹈异曲同工
在大会发言中,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罗斌认为,一定要先讨论清楚少儿舞蹈的概念,才能讨论清楚少儿舞蹈问题。他认为少儿舞蹈的概念应该有以下内涵和范畴:1.少儿舞蹈是舞蹈的延伸,是在时、空、力的前提下,人体动作对少儿生命经验的表达;2.少儿舞蹈是少儿身体文化的载体,少儿舞蹈本体的多样性应该受到所有舞蹈工作者的关注;3.少儿舞蹈也具有自身的生理、心理及其相关信息的文化属性;4.少儿舞蹈还有一个重要特性,即非技术化,应该反对少儿舞蹈中的技术化倾向;5.少儿舞蹈不能缺乏形象性;6.少儿舞蹈的美学标准“真、善、美”三者中,“真”应该是第一位的,要保持少儿舞蹈的纯真,不必强调少儿舞蹈的风格纯正性,健康、快乐、成长是少儿舞蹈永恒的哲学。
来自台湾台中市北区笃行小学的舞蹈教师黄美满介绍了台湾基础教育阶段中舞蹈教育的发展状况。她认为这方面跟大陆的情况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台湾有体制外的民间才艺教室,遍布各地县市;在学校教育内的舞蹈教育具体体现为1981年开始在中小学设立的“舞蹈艺术才能质优班”。根据1984年台湾公布的有关规定,舞蹈教育随之也纳入其中。“质优班”旨在发现有舞蹈潜质的学生,其学习内容除了跟其他学生一样学习相同的文化课,还要学习芭蕾、现代舞、即兴创作和民族舞等术课。“质优班”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计划,舞蹈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相联络同程进行,而且“质优班”还开设舞蹈欣赏课,并受到高度重视,因为它关乎跳舞的孩子是否有一颗聪慧的头脑。
有着光荣艺术传统、近年更是佳绩连连的厦门思明区青少年宫,少儿舞蹈作品多次在“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中荣获“小荷之星”称号,无论是《我爱阿公那古厝》,还是《戏丑》、《彩铃飘》,不仅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沿的城市儿童多彩快乐的生活,更是充满了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青少年宫现任主任王珍珍在《精耕细作 培植闽南地方少儿艺术之花》的发言中,向大家介绍了思明区青少年宫长期以来在少儿舞蹈艺术创作和教学上的发展思路和具体做法。为了编创有足够闽南味的少儿舞蹈作品,青少年宫的舞蹈老师在精选素材、提炼题材、突显主题方面下足了功夫。在落实平日具体训练时,立足优化教育资源,开创校外教育新局面,每周六派15辆大巴车将学生和教师集中训练;将创作节目融入平时训练,使课堂教学与演出排练有机结合。他们还开拓宫校合作新领域,将青少年宫的教学点直接开设在各个基地校,少年宫老师每周去基地校授课,扩大了服务面,目前全区教学点已扩大到19个,艺术教学班增加到45个,有学员近2000名。青少年宫还积极参加各类少儿艺术展演、比赛,使少儿的艺术才能经常有发挥和展示的平台,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中国舞蹈家协会《舞蹈》杂志社社长赵士军在发言中指出,“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作为全国少儿舞蹈的一个最响亮的品牌,它的公益性、参与性、教育性都反映出中国舞蹈家协会所坚持倡导的少儿舞蹈作品要追求“童真、童心、童趣”的宗旨,并在近几届“小荷风采”展演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一批充满“童真、童心、童趣”的优秀少儿舞蹈作品涌现。
通过海峡两岸的舞蹈专家的交流研讨,显示出无论是祖国大陆还是宝岛台湾,我们都有一颗关爱下一代身心健康成长的拳拳之心;我们都为了孩子的舞蹈艺术生命在精耕细作,不辞劳苦;我们的孩子,无论他们是生活在大都市还是偏远乡镇,都在得到舞蹈艺术启迪和培养。无论是在中国舞蹈家协会近年开展的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为5000多名农村教师进行的舞蹈培训中,还是台湾云门舞集对偏远乡镇学童开设的“蓝天教室”里,都能实实在在地看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