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而年轻的侗族歌舞“多耶”
http://www.cflac.org.cn    2010-02-26    作者:张颖    来源:中国艺术报

    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人口大约296万,主要分布在湘、黔、桂三省毗邻山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侗族人民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敢精神,创造了侗族民间集体歌舞——“多耶”,它是侗族文化艺术中唯一的一种歌舞形式。每逢重大节日,侗寨鼓楼坪上、土皇坡上、小河桥畔,到处歌声如潮,舞姿如林,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原始的侗族祖先没有文字记载,但“耶”的名称是从一种侗族民歌中带有“耶”的衬词而得名。“多”是侗语,是唱的意思。“多耶”用汉语直译就是唱耶歌或唱歌跳舞,俗称“踩歌堂”。据宋代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载:“辰、沅、靖州蛮,仡伶……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辰”、“沅”、“靖”,指的是湘西南的黔阳、会同、新晃、通道、城步和黔东南的锦屏、天柱、黎平一带,也是现在侗族最集中的地区。“仡伶”是侗族自称的音译,“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就是当时“多耶”场景的真实写照,由此可见“多耶”在宋代已盛行,但其真正产生的年代要比宋代早得多。

    由于侗族居住在高山地区,生产力比较落后。侗族人一般都是群居,大的侗寨达六七百户,小的寨子也有二三十户人家,一般一个寨子都有一座鼓楼,是侗族人用以集会、休闲、娱乐的场所。每当节日来临,村寨之间、亲朋之间,你来我往,对歌跳舞,一片欢腾。

    古老的“多耶”舞,动作简单,舞时男女分成两队,手拉手围成两圈,外圈为男队,内圈为女队,由一人领唱,众人应和,顺着圆圈转动,边歌边舞,动作与歌唱时有节奏地摆动,无论老少都能掌握。曾有人说,这种简单的动作(舞姿)是地理环境的影响造成,因为爬山越岭,需要手拉手,需要弯身曲膝,每行走一步,都很难。现在的侗族男声耶,像一群侗族男性狩猎完毕,围着火堆烘烤猎物时欢乐起舞的场面再现。圆圈代表团结一心,是凝聚民心的一种象征符号。劳动与生活给了侗族人民创造“多耶”的基础,是大自然赐给他们原生态的艺术。

    歌舞“多耶”分为两种类型,即“耶堂”与“耶铺”。“耶堂”是祭祀性歌舞。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八月十五晚,侗寨儿女都要汇集于“萨坛”或“萨堂”前,举行群众性的祭祀活动,即跳“多耶”舞。“耶堂”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进堂耶,是踩堂时最先唱的歌;第二部分是转堂耶,内容十分广泛,包罗万象,有歌颂父母恩德的,有男女之间爱慕的,有安排农活的,有抗争自然的;第三部分是散堂耶,先请侗族的祖母回坛去,然后大家再分散,很讲究礼节。如果春节期间演唱,地点一般在鼓楼。“耶铺”是一种礼俗性歌舞,一般在隆重场合举行,是一种群众性的活动,参加人数可多可少。

    “多耶”的舞蹈动作及队形变化都比较简单。舞时,分成男女两队,手拉手或手搭肩围成两个圈,由长者或歌手领唱,众人合唱,众人只唱后面三个字——“耶罗耶”或“耶哈耶”。唱时,脚步跟着律动,上身也随之摆动,同时微屈膝,动作变化不大。演唱人员不受限制,多则几十人,少则几个人,绕圈起舞,面均朝里,双手同时前后摆动,脚朝身体左右方向移动。如圆圈向右方向移动,先出右脚,双手甩向面朝的方向。左脚移动时,双手甩向身后方向,一拍一步。这种朴素简单的律动,适合于全民参与,自娱自乐。在娱乐中,传承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歌颂了祖先,歌颂了家乡,教育了后代。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也是一个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集中表现。“多耶”的内涵重亲情、友情和仁义,充满民族的凝聚力,它全民参与,群情欢乐,是侗族人民的精神载体。如今,它在旅游文化的平台上已迈出了时代的崭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