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一代风流—金秋风韵》舞蹈晚会
http://www.cflac.org.cn    2010-02-26    作者:邢德辉    来源:中国艺术报

    1995年4月,中国文联决定由中国舞协牵头为我国老一辈舞蹈家搞一台专场晚会,时任中国文联党组书记的高占祥同志明确要求:这台晚会应有纪念性标志、要新颖、艺术,要闪光,要辉煌,要有品位,有影响,有轰动效应。为此,中国舞协邀请张继钢、李承祥、潘志涛和我组成编导组,由我任总导演,文字撰稿赵大鸣、张宗灿,舞美设计张继文。

    想当初,思考最多的是搞这台晚会到底是为了什么?让这些老舞蹈家登台想说明什么?中国舞协最初为这台晚会定名为《金秋风韵舞蹈晚会》,我考虑再三觉得不妥,不足以显现这台晚会应有的大家风范,缺乏更深刻的内涵。为了寻找一个准确的定位,我反复翻阅了近代文艺史有关篇章,加之我对准备参加这场演出的舞蹈家们都相当熟悉,终于找到了答案:这台晚会应当是一部新中国舞蹈史!这正是这台晚会的历史价值和准确定位。于是,我提出《一代风流——金秋风韵》舞蹈晚会的命名,最终得到了中国文联领导的认同。

    在筹划过程中,我认为这既然是一台具有特殊意义的晚会,就要打破常规,依据每位舞蹈家的现实状况重新设计,重新编创,“新意”应以整台晚会所要表达的中心主题来考虑,如今他们再次登台并不是要再现当年的风采与辉煌,而应是再一次的“谢幕”,借此机会向社会各界表达深深的敬意!由此,我提出将晚会最后惯例的总谢幕作为这台晚会的“序幕”。为了浓墨重彩渲染这样一个非常规的开局,特邀了著名电影艺术家孙道临先生和上海知名演员周洁女士担当晚会主持人。在他们二位的主持下,老舞蹈家一 一出场亮相,我还清晰地记得:晚会在钟声中大幕开启,舞台后方一片阳光普照的白桦林生发出勃勃绿意。简洁的开场词道出了晚会的主旨:半个世纪以来,一位位辛勤的耕耘者在一片从未开发过的处女地上播下了一粒粒生命的种子,在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开创了舞蹈文化的新纪元。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眼前这璀璨光辉的舞台上,请各位舞蹈家和大家见面!于是14位舞蹈家在辉煌的乐曲中一 一走上舞台,首先出场的是舞蹈家阿依吐拉……而当舞蹈家贾作光激情地走出,站在高高的平台上,双手抱肩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台下的观众,他的这一“定格”赢来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此刻,我猜想贾作光脑海里瞬间闪过的一定是他一生艰难而光辉的舞蹈路!朝鲜族舞蹈家崔善玉走到台前以朝鲜族大礼屈膝俯首向观众致意时,竟激动得久久没有站起……14位舞蹈家依次出场原计划用7分钟,结果翻了一倍。从“序曲”的盛况看出了广大观众对我国老一辈舞蹈家的社会认同,对他们的热爱与崇敬!也是对中国舞蹈界的光荣礼赞!

    设计、创作、编辑每位舞蹈家演出的节目是保证晚会成功的关键。除刀美兰表演的《水》和陈爱莲表演的《鱼美人——鱼妖双人舞》以外,其他12个节目都是因人制宜的重新编创。为使晚会体现完美的艺术效果,除必须增加群舞陪衬的手段,还特意邀请了才旦卓玛献歌、吴祖强献辞和苏叔阳献诗的篇章,从而提升了晚会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含量。

    贾作光的《牧歌》是张继钢精心编导的,在秋日红叶纷纷飘洒的情景中,一群可爱的雏燕簇拥着贾老师即兴而舞,舞坛大师青春永驻,年轻一代是舞蹈的未来!莫德格玛表演的《蓝蓝的天》是新的创作,我坚持不让她再跳《盅碗舞》,请来作曲家穆焰为她新创作了6分钟的舞曲,音乐完整、流畅,开始编舞时我便提出:拿掉盅碗,尽情展示你双臂的表现力。莫德格玛随着音乐跑起圆场,昂头看天的瞬间深深地体现出了草原儿女对故乡美丽蓝天的钟爱之情。演出的时候,这个节目让莫德格玛出尽了“风头”,观众为她高超的圆场和优美的舞姿热烈鼓掌。可以想见:拿掉头上顶碗的负担,她的圆场会跑得多么轻松,名副其实的如释重负,那还不是“草上飞”么?斯琴塔日哈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成名的蒙古族舞蹈家了,已年过花甲,表演什么?由于她长年教学,我萌发出为她编一个课堂教学生活的舞蹈,她欣然同意。在潘志涛大力支持下,舞蹈学院抽调一批民间舞系优秀生配合她投入排练。舞蹈结构是以斯琴示范教学为中心,展示出风格浓郁、欢快优美的蒙族筷子舞。斯琴的形象在示范过程中展现得光彩夺目,平实无华的授课装束塑造了真实动人、为人师表的美好形象。这一创新之作,斯琴本人深感欣慰,观众也为这一出奇的舞蹈赞不绝口,从另一个层面上,这样的编排也拓宽了晚会的内涵。崔善玉由于长年在延边工作,观众不很熟悉,她要求表演“长鼓独舞”,我们考虑崔美善表演的《长鼓舞》已深入人心,崔善玉再以“长鼓独舞”出现,对整台晚会效果并非上乘,因此决定在她出场前增加一段十女击鼓舞段,在舞蹈学院申文龙老师的大力支持下,挑选了十位会击朝鲜鼓的女学生,在崔善玉上场前一段欢快激越的鼓声中,崔善玉骤然出现在舞台中央,随后,她一气呵成地表演了最精彩的长鼓舞段,她独到的舞韵和高超的技巧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欧米加参时年67岁,他展示的雄鹰舞姿和单腿胯转的技巧早已成为人们记忆中的辉煌。为了表示对这位最早来到北京的藏族舞蹈家的尊敬,我们特意请来才旦卓玛为他献歌,这一安排扩展了舞蹈晚会的艺术感染力,全场观众被这突如其来的歌声惊呆了,随之是暴风雨般的掌声。这歌声也代表了观众的心,向这位藏族老人致敬!在欧米加参一声“啦嗦”的呼喊后,一场气势恢宏的藏族男子群舞将晚会掀起了又一个高潮。张均早在1981年从印度留学归来,便与刘友兰教授举办了学术汇报晚会,由此张均便走上了培养青少年学子的道路。时年已到60岁的张均还要再跳一次《拍球舞》吗?张均希望把最美好印象留在观众的心中。于是,她挑了两名8岁的女学童,在她的指导下,师生一起跳起了印度舞《卡塔克》,这是印度古典舞中以复杂的节奏变化为特征的舞蹈。演出中,张均与两位小学生互相配合,节奏由慢渐快……这颇具难度的舞蹈表演使节拍与观众的掌声合而为一。短短的几分钟,令人信服地展现了舞蹈魅力与文化交流的深远价值。陈爱莲算是这台晚会中较年轻的舞蹈家之一了。由于她长期坚持练功、教课和演出,因此,我们要求她表演舞剧《鱼美人》中《鱼妖双人舞》,但必须再现原貌——穿足尖鞋跳。陈爱莲为了完美地展现当年演出《鱼美人》的艺术水准,苦练了四个月的足尖,在晚会中的精彩表演令全场观众无不感动。当她谢幕时,《鱼美人》作曲者之一吴祖强先生走上台来,热烈地握住她的手发表了即兴的祝辞。他说:“三十多年过去了,回首往昔,恍如隔世……有人说过,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讲,舞蹈何尝不是音乐赖以附着的血肉之躯呢?既然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认真地延续音乐与舞蹈美妙的合作呢?!”在晚会进入尾声之前,舞蹈界的老朋友、好朋友苏叔阳先生从观众席中站起,要求主持人孙道临先生朗诵他为这台晚会献上的诗作:

    ……

    舞蹈是人类艺术之母,人类最伟大的创造。

    舞蹈贯穿人类漫长而悠远的历史。

    每一个时代的舞蹈都是时代风貌的缩影,

    是时代精神的火炬,

    是时代希望,或壮美、或凄婉的歌吟……

    今天的晚会,就是为了纪念在我们人民革命史上那些杰出的舞者。

    几代舞者走出一条世纪之路。

    他们的青春不会衰老,因为舞蹈永远是青春的艺术!

    在朗诵的同时,舞台前徐徐放下屏幕,映出了为新中国舞蹈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部分代表人物:吴晓邦、康巴尔汗、舒巧、薛菁华、徐杰、赵青、资华筠、王珊、冯国佩、毛相等人的影像资料。

    尾声到来了,自称是“中国舞蹈文化宣传员”的戴爱莲先生率领着中央民族学院的一批师生手牵手出场,跳起了《来呀来,来跳舞》。戴先生以她耄耋之年、赤子之心带领大家欢跳民族舞,将晚会推向了最高潮,台上台下已连成一片欢乐的海洋,舞台上堆满了鲜花,中国剧院沸腾了。1995年11月8日的夜晚,可称为“中国舞蹈之夜”了!

    第二天,收到一封观众写来的观后感:“一代风流豪迈的舞蹈艺术家;一部激情隽美的现代中国舞蹈史;一台宏澜典雅的舞蹈晚会;一对雍容大度完美无缺的主持人;一门让人爱得发疯的艺术……”

    如今,已经过去十五个年头。回忆起这段不寻常的经历,仍然使我深感意义非凡,面对这段难忘的岁月,我们应该思考些什么呢?仅仅是瞻仰一座丰碑、瞩目过往的历史,还是应当结合现实更深入地去思考舞蹈艺术常青的价值和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