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文化产业热潮的兴起,文化艺术产业学科建设逐步得到国内众多高校的重视,短短的几年时间,国内高校中就诞生了包括电影、动画、音乐等在内的近百个文化艺术产业类专业或方向,而且招生规模每年都在大幅度提高。但由于缺乏宏观统筹,各学校的文化产业教育在学科建设思路、课程设置、教材选择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学生质量良莠不齐,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这是众多专家在由北京大学主办的第七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所达成的共识。
近年来,文化产业逐步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调整中一个战略性指向的新兴产业,与此相适应,应该看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性,从文化产业全产业运行的宏观管理,到行业运行管理,到文化艺术领域的经营管理,以及文化产业产品设计、制作、营销管理,内容创意、管理经营创意,各个层面的人才培养都需要同步进行。来自伦敦都市大学商学院的杨阳表示:“在我们招聘的文化艺术产业专业毕业生中不乏德才兼备的人才,但当他们真正进入产业领域以后,却没有办法在产业当中生存,或者说很难适应产业环境。因此,要提高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最重要的在于教育团队和产业团队必须要做深层次的沟通,要去体会和了解产业界现在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条件。”
完善文化艺术产业人才培养最直接或最为关键的是要能及时有效地研究探索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式和途径。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范红看来,从事教育工作必须要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应该体现在文化艺术产业教育的每个环节、每个方向中,同时还要讲求创意,印度歌舞片能够与美国歌舞片相媲美,就因为具有印度的特点,有印度的文化内涵。创意是基于受众的需求,要有新的点子产生;另外还要注重创造,它体现的是一种团队合作的精神。创意方面应要注重虚实结合,比如说跟电影、电视、戏剧、音乐、舞蹈、美术设计等结合。
目前,国内的文化艺术产业人才培养基本停留在课堂教育为主,学习内容大多是一些理论知识,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对于具有市场化和国家化趋势的文化产业来说亟需进行转变。云南艺术学院院长关卫民表示,动漫、电影、电视等产业如果只在书斋里学习和研究,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才一进入社会就会很被动,看到具体的制作没有办法应对,因此跟欧美发达国家这方面的人才培养相比,我们的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
文化艺术产业讲究创新、创意和创造,它需要应用型人才,理论学习、案例分析结合相应实践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式,由此延伸出去,还可以尝试将创作、学习与研究紧密结合的模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智华表示,鉴于不同教学机构的实际情况,产学研一体化模式还可以多样化,如以产为主、以学和研为辅,以学为主、以产和研为辅,以研为主、以产和学为辅,以及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等等。
“文化艺术产业学科与文化艺术专门学科要有所区别。”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欧阳有旺说,“文化艺术产业学科与传统的文化艺术方面的学科是不一样的,文化艺术产业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复合性的学科,它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主要是文化艺术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是既懂得文化艺术鉴赏、创作,又熟悉营销策划、经营管理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这是文化艺术产业人才最主要的特点,再加上涉足文化艺术产业,可能不仅针对一个产品,而是多方面的,因此,在文化艺术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注重专业性的文化艺术鉴赏、批判能力的培养外,还应注重知识积累的广博性,概括而言就是专业与广博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