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不少纸媒网站都在热议这样一件事:张家界风景区“南天一柱”(又名乾坤柱)改名为“哈利路亚山”,这个新名字的出处为最近热映的美国大片《阿凡达》。网友说,这场热议是一场口水战。但细想起来,还真没那么简单。
首先,在文化领域,人们都有一个早被认可的体会,“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南天一柱”位于张家界的袁家界景区,是张家界众多奇峰中出类拔萃的一座,它不仅植被葱茏茂盛,峰体造型浑圆且上下一般粗细,高达200多米,仿若刀劈斧削,宛如擎天玉柱,巍巍屹立在幽谷峰林之中。有传说,它是“共工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的“天柱”一截,被派遣到张家界独撑南天。这样一座溯源古老、充满了神秘与诗情的文化内涵且又名副其实的山峰,竟然被美国一部虚构的充满了艺术想象的大片给“撼动”了。看来在为这座山峰改名的决策者那里,不仅撼山易,撼动中华民族子孙的良知、民族自尊心的定力更易。为了所谓拉动旅游经济,一部外国科幻电影就可以更改华夏大地的一座擎天柱的名称,那么如果真是金灿灿、白花花的真金白银放在眼前,这样的人怎能不像李玉和怒斥鸠山的那样:“把祖宗牌可以当破烂卖。”
美国名导卡梅隆先生是把“南天一柱”作为他想象中的“潘多拉星球”中的一座悬浮山摄入影片,那么只能说卡梅隆不愧为世界一流的大导演,独具慧眼选择了世界一流的佳境美景作为他想象中的外星世界。应该说这位身居当地的官员看到此片应当更加热爱祖国山川,增加民族自豪感,而不应当如此无定力无操守地去更改这样一座神圣而令人敬畏的擎天柱的名称。试想如果一位外国人夸赞这位决策者的子孙漂亮,他会马上把自己子孙更名易姓吗?记得改革开放之初有一股海外留学热,中间有个故事,说是某德国大学的教授面试即将赴德的一位中国留学生。教授问:你离开中国不留恋吗?学生答,中国太穷,我不喜欢中国。于是这位德国教授毫不犹豫地删掉了这位学生的名字,理由是,我们不能培养一个连自己的祖国都不热爱的人。如今,中国已经改革开放30多年了,如果说当时的年轻学生不够成熟,那么管理偌大一个风景区的领导者居然在今天还能对自己民族的传统如此妄自菲薄,干出如此浅薄荒唐的事来,用这样的“形象工程”来书写他的执政考卷,我们还不该像那位德国教授那样“毫不犹豫”吗?
古今中外,任何国度的人民对自己祖国的传统文化都有一种念兹在兹的情怀。笔者出访美国时,看到这个历史很短的国度的民众对自己数百年的文化的那种爱心和认真,着实感叹。西方国家的民众对《圣经》中涉及的地域那种敬畏和膜拜不能不说是对民族信仰的笃诚。乾坤柱有如此浓厚的历史沿革和文化积淀,它的意义已超越了地名本身的含义,承载着我们民族历史丰厚的文化内涵,也是民族精神中顶天立地的象征。如果是一种经济利益的驱使,也只能是顾念蝇头微利缺乏钙质一厢情愿的假想。也许就连卡梅隆也不会想到在他心目中如此美好一域的管理者看了他的电影,会产生如此无知浅薄、急功近利的决策。
当然,作为科幻电影的《阿凡达》确实是一部成功的大片,它用奇丽的美感向人们发出未来的警语,但影片的成功不仅在于展现了自然之美、科技之美——仅仅是这些不同凡响的特效或瑰丽的奇观还不足以把全世界那么多人吸引进电影院,而是因为影片的人性之美、人性观照、对人类的终极思考,表达了不同阶层人们心底的追寻。这种关于环境的忧思、文化的融合、未来的畅想,这种把人类放在宇宙的尺度上的宏阔博大、天胸海腹,确实值得我们电影界认真思考,也同时映衬出对乾坤柱改名更姓者的肖小。
无知才妄为。乾坤柱这样具有丰厚传统文化内涵和诗意的名称,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后还遭到如此低层次的损毁和践踏,是令人深思的。看来强化民族自信心,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任重道远。改一座山的名字可能的结果只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但莫因此折了心灵的“乾坤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