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的科幻电影,是个老话题。中国的每一个电影观众,除了去电影院,或在家里看光碟,或通过网络,都看过不少的科幻影片。科幻电影早已成为电影艺术中的重要类型之一,但一提到科幻电影,能够列出来的基本上都是国外的,比如《2001太空漫游》《未来世界》《星球大战》《第三类接触》《银翼杀手》《E.T.:外星人》《侏罗纪公园》,以至最近的《2012》《第九区》《月球》《阿凡达》等,而能够看到的中国科幻影片实在少之又少。仅有的那么几部,也基本上被涵盖在儿童电影里(比如《霹雳贝贝》)。除了早期的《珊瑚岛上的死光》,中国基本上没有能被电影界或者观众普遍认可的科幻电影。
在中国,科幻电影曾经被比较热烈地讨论过几次,但并没有唤起电影界足够的重视和热情。即便有热心人有志于此,但也力不从心。首先是没有办法得到资金支持。其次,即便有了资金,科幻电影该怎么拍,对缺席科幻创作已有多年的编导者来说,还有很多难以克服的技术障碍与观念差距。十几年、几十年过去了,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科幻电影到现在只是一种局限在小圈子里讨论的对象了——不是电影从业者的圈子,而是科幻文学作者和科幻电影爱好者这个更小的圈子。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电影界依旧很少出现科幻片,即便出现也无声无息(比如《危险智能》),或者科幻成分过于牵强(比如《机器侠》)。在中国,比起现实题材影片,不仅科幻电影,甚至带有幻想色彩的影片也都少之又少。说到幻想,人们能想到的只有那些带有荒诞因素的商业大片了。
中国科幻电影的缺席令人遗憾,为什么会难以出现经典的国产科幻影片?归结起来无非是这样几个原因:
中国文艺界缺乏幻想精神和幻想氛围。需要说明的是,中国人绝对不缺乏想象力,而是缺乏对想象力的鼓励和支持。写实主义是中国文学和影视艺术的绝对主流,人们对现实发生的事物不遗余力地挖掘、表现,而对哲学和思想层面的东西疏于表达,也不善于表达。科幻题材表面上远离现实,实则与现实息息相关,并超越了现实,而具有形而上探索的价值。在许多发达国家,科幻创作都是一个独立的门类,在中国却“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科幻电影的处境十分难堪,在主流电影中不受重视,在儿童片中又颇受制约。
如今人们似乎已经不太在乎中国有没有科幻影片,而科幻影片也有被泛化的趋向。神话、童话、魔幻、科幻、神怪等不同类型在许多人的心目里居然都是一样的,不知道科幻电影作为单独的类型有其独到的内容和独到的表达方式。相当一部分编导对科幻作品的曲解和误会令人惊讶。比如用换脑袋的方法,把企业家的头换到民工身上,然后闹出许多笑话和噱头,以为只要告诉观众两个人换了脑袋就是科幻作品。再比如描写龙王龙女出现的作品也都号称是科幻作品。
中国电影人把科幻电影(甚至所有幻想型电影)的创作视为畏途。他们认为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没有高科技技术的支持,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美国科幻电影成功更是给我们造成巨大的压力,因而不敢也不愿迈出第一步。科幻电影是关于未来的叙事,恰恰在这个方面,我们的编导缺少对未来的想象能力和预见能力,也缺少一种拥抱未来的理想和情怀,而热衷于在故纸堆里找现成,翻拍、戏说,创作起来轻松,商业上也有保证。
甚至在部分中国电影人看来,科幻电影不是电影的主流,科幻电影表达不了人性和情感。这一认识上的误区可以说是中国科幻电影之所以低迷不振的最重要原因。实际上,科幻电影可以像其他类型电影那样表现人性、人生和命运,它的表现力同样巨大,它和所有的优秀艺术作品一样,推崇的仍然是生命至上、追求正义、珍惜人生这样传统而永恒的价值。
回顾一下科幻电影史,我们就会发现,不同的科幻电影表达了不同的人文诉求。儒勒·凡尔纳的多部小说被改编成科幻电影,如《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与现实题材电影书写人与人的关系不同,它们探索的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在其中我们感受的是人类对未来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渴望,这种理想和情怀甚至可以追溯到人类出现在地球上那一刻。《2001太空漫游》《星际迷航》等太空题材科幻电影以直观的方式呈现了人类对自身在空间里的位置以及对宇宙奥秘的理解。人之于世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困惑:没有尽头的世界令人痛苦。有尽头的世界,固然让人感到安慰,但尽头之外呢?人就是这样被局限在自己的思维有限性之中,永远无法抓住绝对真理但又永远地追逐它。科幻电影直接地面对了这些永恒的悖论,尽管它也无法摆脱这种局限,但毕竟通过一个有机的故事做出了这种思考,它通过科学的理性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感性。
国外的科幻电影登陆中国以来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商业上更是取得了很大成功,早年的《E.T.:外星人》,最近的《2012》和《阿凡达》,这些影片无论从艺术成就看还是从商业层面看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阿凡达》中,双腿残疾的青年士兵杰克·萨利在潘多拉星球受命“打入敌人内部”,结果爱上了纳威人的公主,当他看到地球人对纳威人残酷的征服时,除了爱情,更重要的是深植在人性深处对正义的向往让他“背叛”地球人而与纳威人并肩战斗……这个简单的却又有人文力量的故事贯穿在《阿凡达》光怪陆离、神乎其神的特效之中,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国外科幻电影的成功,除了资金和特技的投入,编导对人文精神方面的重视更值得我们学习。观众对科幻电影的热爱绝不仅因为“热闹”、“好看”、“震撼”,而是除此之外处处洋溢着的人文精神——善良、互助、正义、正直以及对全人类的终极关怀。正是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思考,也让这些有着相似视觉外壳和制作模式的科幻电影,尽管接连出现,却不会引起“审美疲劳”。
一般人认为科幻电影靠的就是金钱和技术,的确,科幻电影往往给人以大制作、大场面的印象,但国外科幻电影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恰恰是人文精神——包括科幻电影在内的中国电影普遍缺少的元素,这可能会被一些人认为是南辕北辙。但事实胜于雄辩,像《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月球》《第九区》都是成功的小成本科幻电影,其制胜之道就在于抓住了科幻电影的精神内核——对生命、人性和文明的遐想与思考。科幻电影绝不是金钱与科技就可以生出的孩子,只有有了关注全人类的人文精神才会有优秀的科幻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