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文联联合主办的江苏省第二届校园戏剧节圆满落下帷幕。历时6个月的校园戏剧节共有34所高校的78个剧节目报名参赛,评出剧目一等奖6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9名及单项奖若干。《生死场》《灵魂拒葬》《安妮日记》等经典的重新演绎,《中国永远的记忆——1919》《日出·命运》等关注现实的原创作品,题材风格多样,时代气息浓厚。
搬演经典,是许多大学生话剧社团初始时的必备之选。南京农业大学艺人剧社排演的《安妮日记》,对原剧进行了大幅的精简,通过小阁楼的若干生活片断,将一个16岁少女在纳粹阴影笼罩下的生活真实地呈现在舞台上,剧作结构、导演手法、舞台表演都有全新的解构。东南大学极坐标话剧团的《灵魂拒葬》根据著名小说《埋葬死者》创作改编而成,编导以他深遂的思考、荒诞主义的表达方式,对人类生活、人性和灵魂进行了深度解剖。剧中关于理想、爱情、信仰、亲情的阐释,引发了同学们对残酷战争的反思,更赢得了著名作家王大进“非常了不起”的连声赞叹和南艺影视学院钱态教授对于校园戏剧“智慧比奢华的舞台效果更重要”的感喟。这些校园话剧社团在搬演经典作品时,注入了当代大学生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演绎经典,创新了讲述和呈现方式,为剧作带来了别样的新意。
评委会委员、著名导演汪人达对这些经典的重新演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们的戏剧可能稚嫩,但想象力丰富,手法多样,而且有着专业人士早就丢失的戏剧精神,那就是质朴且充满活力。”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副院长、著名演员蔡伟说:“观看大学生戏剧节,就如同回到了本原,大学生们的热情非常可贵,也深深感染了我。”
鼓励原创是校园戏剧节的基本理念,今年戏剧节的原创作品仍是亮点之一。南艺影视学院带来的《钱》,通过表现一对进城务工夫妇对假币的态度和挣钱的方式,阐释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哲理。南京理工大学艺术团的《有雷无雨》,其独特之处在于把舞台叙事嵌入一部经典戏剧的排演过程,用年轻人自己的语言来讲述年轻人自己的故事。强烈的实验色彩是校园戏剧的最大魅力。由一些热爱戏剧的年轻人组成的南京林业大学水杉剧社,就一直进行着这方面的探索。从学校专门建立“黑匣子”小剧场,到这次带来的《一起旅行吧?》,无不体现着剧社成员们对校园实验戏剧执着的探寻和实践。《我们都这样长大》由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作,作品强调以音乐、肢体的动作等丰富的感官元素来模拟梦境,表达生活中的零碎感受,用网络流行语言,弱化了结构、节奏与叙事等戏剧元素,使人感受到浮躁的社会普遍心态。从身边小事到社会大事,从校园生活到人生百态,大学生戏剧已逐渐走出象牙之塔,大学生们通过戏剧创作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以及对戏剧本体的独特思考。一直参与校园戏剧节组织工作的江苏省剧协副主席、秘书长杨丽娟认为,校园戏剧节没有功利性目的,也拒绝低俗,大学生们是在踏踏实实地创作和演戏,他们的探索是积极的,值得肯定的。
本届校园戏剧节评委会主任、江苏省剧协主席、著名戏剧理论家汪人元指出,大学生戏剧节的成功在于它的非功利性,这些充满朝气和激情的大学生是戏剧创作的生力军,也是戏剧未来发展的希望。他说,“文化化人、艺术美心”,艺术,不是技能,而是对生活的追索、热爱和贴近,他希望通过校园戏剧节这个平台,让更多优秀的年轻戏剧人才脱颖而出,也为青年学子健康人格的塑造和培养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