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8月底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雕塑展于长春开幕后,在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里,北京、汕头、哈尔滨、厦门、盘锦、武汉、南京、深圳、上海等各分展区相继拉开帷幕,各地反响强烈,特别是一些首次承办全国美展的地方展区,更是引起观展热潮与创作讨论。2009年1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暨首届“中国美术奖·创作奖”、获奖提名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每日参观者络绎不绝,在吸引京城广大美术爱好者的同时,很多艺术院校的学生和打算进入艺术学院深造的莘莘学子也专程从外地赶来观展。一时间,各地创作者、各种方言交织会聚于此,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全国美展是中国美术界的“全运会”之说。
作为每5年举办一届的全国美展,它基本呈现出近一段时间以来美术创作的整体面貌和学术态势,而伴随全国美展展开的学术讨论往往会成为当年美术界的热点,并对以后的创作产生影响,全国美展的当代中国美术创作“风向标”之名由此得来。本届全国美展更是立意高远,首设当代美术创作论坛,著名理论家、批评家、创作者汇聚一堂,老中青三代美术家把脉当代美术创作,前瞻未来美术发展。
全国美展从第一届开始,就以其大规模、高规格和重学术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一大盛事。即使在展览机制日趋多元化的21世纪,全国美展依然是当下美术总体水准和学术态势的展示平台。而本届全国美展的举办,又恰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作为“向祖国汇报”的重大文化活动项目,它在一个回顾与展望的大背景下展开,成为社会主义文化成就与成果的艺术展示。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展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美术各个画种门类共同发展、各擅胜场的繁荣局面和多样化格局。展览不仅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样式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而且在体现美术家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人文关怀精神方面有颇多独到之处。”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冯远表示。
纵览本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不难发现,农民工、志愿者、都市青年等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成为创作者热衷表现的对象。《小夫妻》、《工棚》等一批获奖作品,凸显了当代中国美术家的现实敏锐性和现实责任感,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现实主义创作没有肤泛空洞地停留在表面化的描摹上,而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挖掘人们在这个社会转型时期隐含的精神变迁。正在修造房屋的小夫妻眼中传达的对未来的希望,高原上的普通百姓对汶川遇难者的真诚祈福,因中国最先走出金融风暴影响而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排名第二的年度人物——中国工人的坚韧与乐观,从不同侧面立体化呈现了中国当代社会的众生相。
即使是面对历史题材,创作者业已摆脱传统一元化的表现模式,而是从历史的深度、当代的眼光出发,以一个普通人的角度表现与反思。获得油画金奖的《壹玖肆玖》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着意摆脱历史题材中人物众多、场面宏大的通常做法,从一个普通战士的角度诠释战争之于国家、之于官兵、之于百姓的错综复杂的情感。作品的创作者白展望表示,他想从人性的角度,以一个个体的状态反映和反思一个事件。其实,从这届全国美展的一些主旋律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对题材阐释角度的多样化、丰富性和开放性成为一大特点。正如美术评论家吕品田所说,这届展览作品普遍重视从现实生活出发,反映表现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中的社会实践主题、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更重要的是,这种反映和表现基于主体的认识,许多作品在意识观念、审美情趣方面少了琐屑、狭隘、愚昧的自我表现,让观众对中国当代的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让人从中感受到愉悦和沐浴阳光般的思绪和希望。
“本届全国美展呈现出的一大特点,就是新人新作不断涌现,画种之间相互借鉴,形式语言探索创新。”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吴长江表示。从本届全国美展的获奖作品名单上,我们看到一些年轻作者的名字,他们并不为美术界所熟知,但表现却相当抢眼。本届全国美展确实做到了让作品的水平成为获奖的唯一依据,而这些都得益于计票的科学性和对评委选拔的严格性,公平、公正、公开成为本届全国美展评选始终坚持的原则。
新人新作的不断涌现,自然在作品面貌上也呈现出更多的探索,版面与油画之间、版画与漆画之间、油画与中国画之间相互技法的借鉴,大大丰富了参展作品的面貌。但是,就像铜板总是有两面一样,本届全国美展在整体创作技艺水平提高的前提下,精品或者说抓人眼球的作品不多,部分作品注重制作工艺而缺乏精神内涵,这也引起美术界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在今后如何创作更多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精品力作依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命题,而这个命题从一开始提出就与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讨论相生相伴。
在美术界谈及民族与时代,似老生常谈,却是广大美术家在创作与实践中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一个话题,而业界关于这个概念(特别是民族性)争议不断,民族性与时代性就如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一样总是不断的纠葛,并被过度阐释着。当然,现在重提民族性,有一个更大的背景需要强调,那就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下,文化价值观念交流碰撞,我们需要站在新的起点上重新认知这个命题。
著名评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水天中表示:“美术的民族性与艺术制作、与艺术的某一种符号、与艺术的技法规范不能划等号,这些东西固然与艺术息息相关,但并不是民族性的全部,甚至不是民族性的重心。它的重点和核心应该表现在艺术必须的气质,艺术家的生命感觉、生命方式以及艺术的生存方式上”,他还特别强调,“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艺术、我们的文化,确实受到了一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挑战,但是我相信,我们将继续保持中国人特有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保持浓厚的中国民族特点。”
与水天中的观点略有不同,美术评论家刘曦林主张气质精神与形式的统一、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他说,任何精神气质都需要一定形式体现,任何形式都体现一定的精神和气质,这两者是一个整体。任何一种文化既是自成体系的,又是开放的。我们对其他民族的吸收与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在维持和保护民族性的同时,形成一个开放的、不断变革的体系,处理好守护民族传统的意识或者在民族性的开放性上,要坚持一个辩证的关系。
这两种观点应该是当下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探讨,而中国美协提出的“熔铸中国气派、塑造国家形象”的指导思想,也正是基于一种对时代性和民族性透彻理解基础上相对具体层面的思考。这种思考不仅适合于传统的造型艺术领域,更存在于一个大美术的背景下,特别是对于日益兴盛的动漫和设计领域。
结合本届全国美展,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认为,我们应该从经济导向、文化使命、国家战略三个方面思考艺术设计的未来发展。全国美展的设计展,应该定位于设计学科和行业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检阅,设计师要融入全国美展,不仅是大学的层面,同时还要突出应用领域的作用。对于新技术的应用、新材料的开发,设计创新语言呈现、创新生活方式的引领都应得到进一步展示。
对于同样是文化产业排头兵的动漫产业来说,更是需要将民族性与时代性有机结合起来思考。如果留心一下,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全国美展各个画种的关注度上,动漫无疑名列前茅,这不仅因为它的语言活泼,更因为它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紧密度以及传播途径的广泛性息息相关。作为中国动漫产业长期关注与实践者的王可越认为,中国元素不等于中国形象,主题先行化地进行转化,必然造成艺术创造性的缺失。作为商品来说,要想传播中国形象,首先要打动观众,如果无法打动观众,就无法传播国家形象。真正能够打动观众的,不是一种外合性的、元素性的东西,而是气质性的、内蕴式的东西,这些是我们动画人尚不具备的。他呼吁真正的美术家从事这个领域,将中国动漫跟中国美术大背景相结合,创作出更多既反映时代又体现民族特征的动漫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