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界纪念京剧大师尚小云先生诞辰110周年
http://www.cflac.org.cn    2010-01-26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尚小云是我国著名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作为我国现代京剧代表人物之一,他与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风格独具、卓越非凡的艺术造诣,秉承传统、锐意求新的艺术风范,待人以诚、扶危济困的高贵品格,办学育才、奖掖后进的使命承担,使这位“尚派”艺术创始人在我国20世纪京剧艺术史册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辉篇章。今年是尚小云诞辰110周年,由文化部和中国文联主办,文化部艺术司、中国剧协承办的“纪念京剧大师尚小云先生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于1月15日至18日在京举行,活动包括演出、研讨会和纪念大会三项内容。“荣春长喜——‘尚派’经典剧目折子戏专场”于15日、16日晚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尚派”亲传弟子及再传弟子荟萃一堂,演出了《金水桥》《坐宫》《双阳公主》等“尚派”经典折子戏。“荣春长喜——纪念京剧大师尚小云先生诞辰110周年名家演唱会”17日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演唱会上不仅有“尚派”弟子的精湛演出,还有京剧和秦腔等名家的精彩唱段。17日上午,纪念京剧大师尚小云先生诞辰110周年艺术研讨会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60余位表演艺术家、学者、“尚派”传人聚集一堂,缅怀尚小云先生对京剧艺术的卓越贡献,研讨“尚派”艺术的风格特色,交流继承弘扬“尚派”艺术的心得经验。尚小云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1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胡振民,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牧等领导与戏剧界专家、学者及“尚派”弟子代表一同出席大会,学习继承老一辈艺术家的优良传统,缅怀和纪念老一辈艺术家为戏曲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本报特此将与会领导、“尚派”传人及尚门后人的发言集中刊发,以纪念尚小云先生对京剧艺术作出的杰出贡献,推动京剧艺术的发展。——编者

敬业、崇高、正直是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

——在京剧大师尚小云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李牧(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相聚在人民大会堂,纪念京剧艺术大师、“四大名旦”之一、杰出的京剧教育家尚小云先生诞辰110周年,首先,我谨代表中国文联,对出席纪念大会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对莅会的各位艺术家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

    尚小云先生少年师从名家,刻苦学艺,打下扎实基础。他不拘门派,转益多师,善于传承融通,出科不久便声誉鹊起。开始与孙菊仙、杨小楼、余叔岩等名家合作,后来又独立挑班,创排新戏,自创“尚派”。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京剧艺术自形成以来走向兴盛的繁荣时期,尚小云与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三位艺术大师并驾齐驱,又各放异彩,独领风骚,被时人誉为“四大名旦”,深受欢迎,影响极大。

    今天,我们深深怀念尚小云先生,是因为他为京剧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尚小云先生天赋极佳,功底扎实,文武兼善,戏路宽广。他紧随时代进步,重视继承传统,更善于大胆开拓,追求艺术创新,在表演、声腔、服装、扮相、舞蹈以及灯光舞美等各方面,不拘一格,全面发展,创作了《卓文君》《秦良玉》《摩登伽女》《婕妤当熊》《花蕊夫人》《玉虎坠》《峨眉剑》《汉明妃》《双阳公主》《墨黛》等一百多出新剧目。这些剧目个性突出、风格鲜明,形象丰富多彩,有众多性格迥异的古代妇女,还有许多外国妇女,极大地丰富了京剧剧目的人物画廊,拉近了京剧与时代、与观众的距离,拓展了京剧表演的空间,大大提高和丰富了旦行表演艺术,创立了在京剧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的“尚派”。

    我们深深怀念尚小云先生,因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更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精神和正直品格的可敬长者。他一生性格旷达,嫉恶如仇,同情弱者,扶助良善,在社会上和戏剧界都有着很好的口碑。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作为北京京剧界首位登台演出庆贺抗战胜利的艺术家,极大地鼓舞了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人民群众。解放后,他积极深入基层演出,足迹走遍东北、西北、西南,特别是他晚年离开首都扎根西部,为基层人民群众服务的高尚选择至今令人景仰。

    我们深深怀念尚小云先生,因为他为京剧人才的培养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尚小云先生在旧中国那样一个社会动荡的畸形时代,却有着对于京剧事业薪火相传的强烈责任感。他爱惜人才,奖掖后辈,甘为人梯,真诚提携后学的事迹有口皆碑。他创办荣春社,不惜变卖家产,毁家传艺,培育了杨荣环、孙荣蕙、尚长春、尚长麟、马长礼、景荣庆、李喜鸿、田荣芬、李荣威、徐荣奎等数百名杰出京剧表演人才。他还不计师生的名分,向当时的张君秋以及富连成社的叶盛章、叶盛兰、袁世海、李世芳、毛世来等后起之秀倾囊授艺,无私奉献,呈现了一位艺术大家的宽广胸怀和为京剧艺术继承发展贡献力量的强烈责任感。

    同志们,朋友们,“尚派”艺术是我国京剧艺术的宝贵财富,学习和继承尚小云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艺术和精神财富,不仅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发展京剧艺术,促进当代戏剧事业的繁荣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于继承他深爱艺术、刻苦执著、戏比天大的敬业精神;追随时代、勇于创新、善于发展的非凡胆识;培育人才、倾囊相授、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是非鲜明、热情待人、扶危济困的正直品格。

    我们正处在一个政通人和、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伟大历史时刻,让我们学习继承老一辈艺术家的优良传统,把握时代机遇,弘扬民族文化,努力谱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辉煌篇章,为我国戏剧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为服务人民开拓京剧新天地

——在京剧大师尚小云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王文章(文化部副部长)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艺术家、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今年,是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小云先生诞辰110周年。文化部和中国文联,今天在这里隆重召开纪念大会,纪念尚小云先生在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学习和继承他宝贵的艺术经验和高尚的艺德,对于振兴京剧艺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文化部,代表蔡武部长,对出席今天纪念大会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感谢,对莅会的各位艺术家、专家学者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以其独特的演剧体系,在世界剧坛独树一帜,在京剧发展的历史中,不可胜数的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家,形成了京剧艺术群星闪耀的璀璨星空。尚小云先生作为“尚派”艺术创始人和现代中国京剧的一位代表人物,与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他们的艺术创造相互辉映,构成了京剧史上艺术创造成绩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尚小云先生德艺周厚,誉满梨园;技艺精湛,流派彰显。他高劲圆亮的唱腔艺术和矫健优美的武功技艺,开创了文武并重、歌舞兼长的“尚派”表演艺术;他加工旧剧,编创新戏,关注普通人特别是妇女的生存状态和人生意义,他的艺术实践体现的思想的进步,具有艺术变革的时代意义;他热爱中国共产党,追求思想进步,以高尚的情怀和品格铸就了“尚派”艺术的内在精神;他心底无私,不遗余力,为京剧艺术培养了大批后继人才;他不畏艰辛,无怨无悔,扎根西北,为京剧艺术服务大众开拓了一片新天地。

    “尚派”艺术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丰富了京剧表演艺术,彰显了京剧艺术表演的鲜明个性特征,在中国京剧史上铸起了一座艺术丰碑。我们纪念尚小云先生,要深入回顾总结“尚派”艺术在京剧传承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更好地从尚小云先生创造“尚派”艺术的宝贵经验中汲取营养,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努力创作和演出人民大众喜爱的传世佳作,努力培养技艺精湛、德艺双馨的新一代的京剧领军人物;要认真继承,努力创新,使京剧艺术在今天继续与人们的审美趋向相一致,那么,京剧艺术赖以独立存在的本质特征与新的时代精神的融合,就会使其永葆艺术的青春。在京剧艺术继承、创新、发展的进程中,尚小云先生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惜才爱才的无私精神,品格刚正的爱国精神,服务大众的奉献精神,都将是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

    一部京剧史,是一部不断传承、不断创新的艺术创造史。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重视京剧艺术表演精粹的传承与弘扬,京剧艺术才能延绵不断,只有重视京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京剧艺术才能流传久远。正是一代代杰出的艺术家不断创造超越先辈的成就,才葆有了京剧艺术不断发展的活力。今天,京剧艺术的发展要与当代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与继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时代要求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相适应。那么,就要求我们创造各种条件,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的京剧艺术人才;要求我们按照“三并举”的方针不断推出优秀剧目。同时,要加强京剧理论特别是京剧艺术表演体系的研究,并重视对京剧艺术实践进行科学的理论概括,全面推动京剧艺术在当代的科学发展。

    我们相信,尚小云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它对于促进京剧特别是各流派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乃至对于促进整个戏曲事业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相信,作为国宝的京剧艺术之花,必将在今后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谢谢大家。

承先父遗志 为戏曲尽瘁

尚长荣(中国剧协主席)

    先父是一位出生于旧中国清代末叶、自幼贫苦失学而又走上从艺之路的中国戏曲艺人。时代的影响,潮流的推动,加之他自身的刻苦拼搏,从而取得了丰硕的业绩。他承传传统,锐意求新,编演了大量的、顺天应时的、内容向上的优秀剧目。他不仅真诚演戏、正直做人、热心公益,而且献身艺术,毁家办学。上世纪40年代后期,就在他谋生艰难困苦、彷徨无助之际,他有幸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他满腔热情地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文艺政策,拥护戏改。从上世纪50年代起,他演出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他深入工矿、农村、部队,到边远地区为广大劳动人民演戏。就在他最困难的时期,他也丝毫没有动摇对党的拥护,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热爱。我想他如果有知,他和他的那些好友、搭档、诸位艺术先贤们在九天之上,能够看到今天我们民富国强、和谐兴旺、文艺繁荣的盛世,诸位京剧前辈大师们都会泪飞顿作倾盆雨。

    作为家人和后人,我们得到了他一笔最大的财富,这个财富不是房产,不是黄金,也不是珠宝,是他的为人之路,从艺精神,是我们尚门后代永远享受不完的精神财富。今天党和人民纪念先父诞辰110周年,举行了这样高规格、这样隆重的展演、研讨和纪念,不仅是对他的缅怀与厚爱,更是对尚门家人、后辈们的激励,也是对青年艺术工作者、京剧演员们的鼓励。皇天后土,深情厚谊,难以回报,难以用语言来表达我们家人、学生对党和人民的感激,我们只有尽心尽力为讴歌伟大的时代、讴歌伟大的党、讴歌我们伟大的民族,为构建和谐的、美好的中国贡献自己的一切。我想,一句话,就是要为民族的富强、祖国的兴旺、文学艺术和戏曲事业的繁荣昌盛尽心、尽力、尽忠、尽孝!

荣春社为我打下京剧艺术的基础

马长礼

    今年是我的恩师、我国著名京剧艺术大师尚小云先生诞辰110周年。今天,我们怀着敬仰和怀念之情,在这里隆重纪念他,缅怀他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我的心情极为激动。对师父精湛艺术的深深景仰,对他高尚品德的无比怀念,对他音容笑貌的深情回忆,使我感慨万千,有许多话要说。

    先生的艺术成就是非常巨大的。他在一个京剧艺术极为繁荣的时期,以过硬的传统功底、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丰富的代表剧目,成为名冠一时的京剧大师,并与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齐名,被广大观众评为“四大名旦”,足以证明他的艺术是多么高超,他的魅力是多么巨大。我想,探讨先生的艺术成就和特色,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下面,我谈谈先生对我的人生和艺术的巨大影响和帮助。

    我于1938年进入荣春社坐科,当时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尚先生为“师父”。恩师幼年家境贫寒,为了生计才入科班学戏,饱受科班之苦,深知学戏之难。正因为有了这些体会,在开办荣春社科班后,他尽力改善学生的生活条件。出于对学生身体的关心,他出资与医院签下合同,为荣春社学生治病,并专门聘请西医医师和中医医师作为荣春社的社医。科班的学生住的是大房间,睡的是通铺,先生惟恐学生得传染病,每年都组织学生注射防疫针。他时常叮嘱伙房,尽量做好学生的饭食,开饭时他总是要先行品尝,菜做得不好,便立时叫伙房重新另做。他绝不允许学生喝冷水,即使是在夏天,学生们吃瓜果,他也让用开水烫一下再吃。学生有的进步快,有的刻苦勤奋,他就甭提有多高兴,有时甚至在吃饭时叫他们和自己一起吃,或是专门关照伙房给他们做几个菜用以鼓励,或者演出完后让他们坐自己的汽车。但如果学生中有不好好学习的,或是在演出中出现差错的,他绝不放过,异常严厉。正因为有了恩师的关爱、严师的教诲,为我们的艺术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恩师为人正直爽快、淳朴忠厚,无论哪位同行,甚至是素不相识的人有了困难,他都能慷慨解囊,救人于危难之际。正所谓“做戏如做人”。一个艺术家的人格有多高,那么他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就有多高。恩师和他的“尚派”艺术的成功,归根到底离不开恩师的高尚人格。恩师热爱新社会,热爱党,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戏曲事业,用一生的心血创造出京剧艺术新的辉煌。在继承京剧传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先生善于创造,大胆革新,使京剧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魅力,在艺术创新上,紧随时代变化,适应观众审美习惯,赋予传统艺术以全新的面貌。恩师演出的传统戏无不下大力气进行去粗取精的艺术加工,从而迸发出更为巨大的艺术吸引力。

    新世纪已经走过了十年。当前,我们的戏曲事业,正处在新的起点。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我们对于艺术前辈的最好纪念是继往开来,从他的成功经验里找出客观的艺术规律作为借鉴,来指导我们戏曲艺术的振兴,使我们的戏曲艺术能够沿着自己的艺术规律革新发展,在新时代更好地发挥它的优势。我想,这就是对先生在天之灵的最好安慰,也是我们共聚一堂纪念先生的意义所在。在此,我代表荣春社的弟子向举办此次纪念活动的文化部和中国文联表示深深的感谢。

    愿我们的中国戏曲、中国京剧万古长青。

京剧艺术的生命

黄宗江

    我是在妈妈怀里就听过、见过尚小云大师的小观众,可我现在也已是97岁的老观众了。前些日子还在“音配像”里又听见了那句“撒出鹰鹞去,捉拿燕子归!”嘎巴脆!音犹在耳。

    遥想当年,是在中和、华乐、吉祥、开明戏院,听着《雷峰塔》祭塔那么一大段反二黄唱段,真叫感人肺腑。连那句不太紧要的“黑风仙娘的道友……”这黑风仙是什么人,跟我八竿子打不着,怎么好像也是我的道友了,白素贞跟许仙小两口的热情交流,更把我们听众、观众都交织进来了。

    京剧一代宗师王瑶卿夸弟子尚小云是真叫“棒”!这个“棒”字出自老恩师之口可了不得!这京剧的五功四法,在尚小云嘴上、身上样样都是棒、棒、棒!

    再借一句翁偶虹老师有分量的话:“小云在台上像是有一股子热流,横贯舞台上下。”这“热流”之说,说得真准确,真精彩!

    这热流横贯,在台上就贯着,直贯台下,从台下又贯回台上,又贯回台下,这才叫“横贯”。我又想起对我来说亦师亦友的芙蓉草,大名赵桐珊,江湖人称赵二爷。这芙蓉草可真是棵灵芝仙草,了不起的大配角,“四大名旦”他都配过。他跟我说过,有一回他在台上唱得起劲,台下叫好不用说了,猛听得上场门台帘后头忽然叫起好来了。芙蓉草目光一闪,只见已经扮上了准备登场的尚小云在后台给他喊好呢!旧社会,配角可不敢抢角儿的好,主角鼓动配角的精神可真了不起。这怎么能不热流横贯满台上,又贯到台下。这台上台下热流滚滚,演员与演员之间的交流,和观众的交流,达到了剧场艺术的最高境界。

    这种种交流,这股子热流,首要的是出自真,真情实感的真。京剧、中国戏曲是写意的艺术,但是和写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写实是写真实之实,写意是写真实之意,也可以说是写真实的本质,真实的最深层。演员和观众从繁弦急管、色彩斑斓的形式中升华出动人心弦、感人肺腑的感情共鸣,台上的尚小云和台下的观众才都能体会出《十三妹》的侠义、《福寿镜》的惊疯、《昭君出塞》的悲怨……

    现在的戏曲演员大多都明白,表演主要是演人物而不是演流派。其实诸大师流派的形式不仅是一腔一调、一招一式,基本上是他们塑造的一个又一个人物。

    传承并创新是最最重要的课题。失了传承就失了基础,惟有追求创新才能保住传承的延续。尚小云诸大师是极其重视传承并创新的。“四大名旦”都传承了大宗师王瑶卿又创新形成了各自的性格、风格、流派。尚小云也从同台前辈大武生杨小楼那里吸取了不少养料。他虽然没赶上陪老谭唱过,可是还赶上了跟谭小培唱过不少对儿戏。“文革”后我还从电台广播里听过他和谭小培、裘桂仙合作的《二进宫》等等。今天听起来还是很受听的。尚小云的昆曲有他岳父李寿山的传授。我至今还记得李寿山配法海,那一声“孽畜呀,孽畜!”可真是反动统治者的声腔神态。我见过京剧以及很多剧种的法海,我认为老爷子是最佳法海。俱往矣!尚小云又亲授了多少各行当的徒子徒孙,为他们一一把过场。他主持的科班荣春社就培育了多少英才——长春、长礼、荣环、长麟、荣庆……长荣是最年轻的吧,再小的我说不上来,看不上来了。

    古往今来,世界上最古老的剧种还有传承的也就只有希腊悲剧和中国戏曲了。希腊悲剧也只有纪念性的模拟性的演出,而中国戏曲,以京剧为代表,还保存了唐戏弄、宋南戏、元北曲、明清传奇种种历史因素。人们已经悟到,世间各种人物、事物都不能喊万岁,因为没有那么八宗事;可是今天仍能感到京剧仍在力求传承创新,尚小云的热流仍在热,仍在流,容我斗胆喊一句:“京剧万岁!”

难忘师父授艺恩情

孙明珠

    今年是我的师父尚小云先生诞辰110周年,我作为师父晚年所收的弟子,代表“尚派”传人在此发言,感到万分荣幸。

    尚小云先生成名一世,教学半生,不仅是名闻遐迩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创立的“尚派”艺术举世公认;而且是功勋卓著的戏曲艺术教育家,为戏曲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我还没有学戏时,师父早已开始了他教学传艺的历史,培养了吴素秋、赵啸澜、孙荣蕙、杨荣环、李砚秀、尚长麟、李喜鸿等一大批“尚派”传人,雪艳琴、张君秋、李世芳、毛世来、刘元彤等也深受他的教益或影响,他兴办的荣春社更是桃李满门。难能可贵的是,师父的法乳不仅滋养了京剧这一线,更在全国各地的地方剧种中铺开了一个面,以开阔的胸襟在大江南北传艺,播撒下戏曲的种子,所收的秦腔、碗碗腔、同州梆子、豫剧、晋剧、河北梆子等地方剧种弟子达数十人之多,这在京剧艺术家中是罕见的,对当地戏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9年,尚小云先生应任西北五省总领导人的习仲勋同志及陕西各界人士的邀请,支援西北文化建设事业,率领家人和剧团落户西安,担任陕西省戏曲学校的艺术总指导,陕西省剧协常务理事,后任陕西省京剧院首任院长。第一次见到尚先生的情景至今仿佛就在我眼前。记得那是1959年春天,天气已经开始逐渐由寒还暖,尚先生里头穿着棉袄,外头穿着一件藏蓝的风衣,下面穿着一条卷着边的老式黑色西服裤,裤腿很肥,脚下穿着一双拿皮裹着的北京圆口鞋,是料子做的。他的到来让我们整个学校上上下下都轰动了。

    我是1959年12月拜尚先生为师的,拜师以后,我们师徒二人情同父女,我爱师父、尊敬师父,师父也喜欢我,愿意教我,对我身教胜似言传,要求极为严格。1960年3月15日,陕西省戏曲学校京剧班在西安民主剧院演出《水漫金山寺》,我扮演白蛇。因为化妆时网子勒得太紧,演至半场我头痛欲裂,有位老师好心用手指一顶帮我松了一下,再上场走一个矮翻身时,小额子掭了,如果不是因为额子的带子跟水纱缠在一起,额子非掉在台上不可,我当时却浑然不知。师父最忌讳人为的原因导致台上出事故,演出结束后连夜开会批评。我知道自己闯祸了,正当冷汗直流时,师父却没有提及我,而是狠狠地惩罚了那天在台上走假抢背的几个师哥,又给我们上了两个小时的教育课,训教我们要对艺术、对观众、对自己负责。我听完后感到无地自容,回宿舍哭了大半宿。第二天一早有人告诉我,食堂门口的广场上贴出了一张布告,我挤进去一看,布告写道:本校京剧班学生演出《水漫金山寺》中,主要演员孙明珠掉额子,对观众极不负责,而且对自己的错误尚无认识。现勒令孙明珠做出深刻检查,否则以违犯校纪论处。布告的左上角还挂了一只剪开口的绣花薄底鞋。我头“轰”地一涨,“哇”的一声眼泪夺眶而出,捂着眼睛往回跑。这时师父的秘书张大爷说师父叫我,我去了以后一进门就哭着认错。师父说:“好吧,知道错了就好,认识到了说明还有救,知错还要改,再给你一次机会吧。旁边挂着一只鞋你看到了吗?”我说:“看到了,不是我的。”我这么一说师父哈哈大笑,说:“能是你的吗?那是我的!”于是他为我讲述了那只鞋的故事。1918年腊月的一个晚上演出《十三妹》,剧场卖了个满堂。临演出前师父的右脚肿了,肿得跟馒头一样,涨得皮肤都发亮,脚没法落地,一碰就钻心的疼,后来才知道这是老病发作了。前台经理劝他回戏,准备在开场前说明原委退票,他说:“票都卖出去了,观众从四面八方过来看戏,是看得起我,我不能让观众扫兴,绝不回戏,豁出命也要演。”可师父的脚已经肿得穿不进薄底鞋了,他让人用剪刀把薄底鞋后头绞开,前面再挖一个大洞,脚伸进去以后用两根带子系上,再把彩裤和战裙往下拉挡住脚面。师父就这样咬紧牙关,强忍着每走一步都如万箭穿心一样的剧痛跑圆场、走台步,演完了整出《十三妹》,竟一点都没让台下观众看出来!演出结束后剧场经理才告诉观众尚先生是带病坚持把戏唱下来的,观众知道实情后再三请先生谢幕,久久不肯离去。讲完这段故事,师父语重心长地说:“你还是离不开‘骄娇二气’,一点受不了苦。头有一点疼,咬咬牙不就挺过去了吗?作为一个演员,永远不能没有观众。你掉了额子还满不在乎,这就是心中没有观众的具体表现,多危险!”从那以后我的确是换了个人,我唱了这么多年戏,在台上盔头从没出过事,连枪都没掉过,这都是师父的严厉要求让我终生受益。

    师父还从多方面培养我的艺术修养,提高我的审美意识。他让我观察他养的两大缸金鱼,从金鱼摆尾游动的优美体态,感悟拧腰的劲头和亮相的姿势。他还让我看花、买花,分辨花的类别,留意花色的搭配,提高在设计服装、盔头时对造型、色彩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后来我在恢复“尚派”剧目时能根据黑白照片复原出彩色的服装也得益于此。审美意识的提升对舞台表演品位的提高起到了决定性的意义,到如今我越来越理解了师父当年的良苦用心。

    还有一幕场景让我永远不能忘怀,那是1968年元月的一个早晨,天冷极了。我向往常一样面对墙壁“咦——啊——”地不停喊嗓,突然我听到身后有辗踏薄冰发出的“咯吱咯吱”声,紧接着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少喊‘咦’,多喊‘啊’!”。我忙回过身去,一下子愣住了,是师父!师父连头也没抬,也不看我一眼,忙从我身边走过。我两眼直瞪瞪地望着:师父俨然已是个关中老汉的样子,身上穿着缀着补丁的破旧蓝色棉衣,腰间扎着粗带子,脚下套着黑色矮胶鞋,身子佝偻着,不再有往日的挺拔,面庞比从前消瘦了很多,头发全白了,竟变得那样稀疏而凌乱,西北风夹着雪花吹起了缕缕银丝……看着他孤零零地推着满载垃圾的架子车,费力地一步一步远去的身影,我一阵心酸,眼泪夺眶而出,想叫一声师父,却哽在喉头;想迈步追上师父,却寸步难移。我怔怔地立在雪地里,无言任凭雪花飘落……在那样严酷的政治环境下,师父早已自身难保,心里装着的还是艺术,还想着传承艺术给弟子,这冒着巨大风险的一声传艺,永远铭刻在了我的心底。在“文革”中我关起门来从未间断练功背戏,在“音配像”中我所配的十几出戏全凭记忆再现,之所以没有淡忘,还能够做到一个“准”字,就是因为师父活在我的心里,我要对得起师父,我要报答师父的恩情,我要让师父知道,他老人家没有白疼我。

    现在各级领导对民族文化、对京剧艺术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爱护,十分关注京剧流派的传承和发展。我们作为尚门弟子,作为京剧“尚派”艺术的传承者,要学习尚小云先生的大公无私、急公好义、行侠仗义的人品和对艺术无限忠诚、无比执著的精神;要守住“尚派”艺术的根基,更深刻地领会“尚派”艺术的精髓,把握“尚派”独有的艺术特色;要弘扬“尚派”的创新精神,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尚派”,拓展包括“尚派”在内的京剧艺术的表现能力与艺术空间;要接过“尚派”的薪火继续传道、授业、解惑,为尚门抚育后代根苗,将来能够传“尚派”艺术的道、接“尚派”艺术的班、做“尚派”艺术的真传人,把“尚派”艺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尚派”艺术历久弥新,千秋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