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京剧流派要在传承中进行艺术创新
http://www.cflac.org.cn    2010-01-22    作者:张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纪念京剧大师尚小云110周年诞辰艺术研讨会近日在京举行,先后同期举行的还有两场“尚派”经典剧目折子戏专场和名家演唱会。然而,在云集的嘉宾中,无需刻意点数就不难发现,相比10年前尚小云百年诞辰纪念,少了一些为人熟悉和敬慕的老面孔,却并没有增加几张青春惊艳的新脸庞。“尚派”艺术的研究与传承现状如何,由此可见一斑。在传承人数量下降、学习者先天条件受限的状况下,流派艺术的传承应该如何保证?或许,这是业界在深切缅怀一代京剧大师并沉痛感叹流派日渐失传时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著名旦角表演艺术家沈福存认为,“尚派”艺术和其他许多流派一样,在传承上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人才,“现在学京剧的人少了,想在有限的候选者中选出好苗子来本就不容易,选上的要想培养成才则更不容易。”“在选才上,因为‘尚派’是一个以青衣为主,兼演刀马、花衫的旦角流派,对演员在文、武两方面的天赋要求极高,还要天生一副高亢、刚劲、明亮与清醇、宽厚、圆润并存的好嗓子。”“尚派”第三代传人之一、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张娟说,“当然,具备这些条件是一个理想状态,可遇而不可求,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让学生从自己胜任和适合的方面体现‘尚派’艺术的特色。”事实上,天才的“尚派”表演艺术家大抵只有尚小云自己,即便内外行公认具有“乃祖风采”的尚惠敏也未能成为引领当代“尚派”艺术发展的一代宗师。随着时代变化带来的观众审美趣味的转变,许多京剧流派都无可避免地面临传承人数量下降、学习者先天条件受限的尴尬现状,在这样的情况下,单一追求流派表演风格纯度和表演技巧精度的传承不仅是很难实现的,似乎也不符合传承规律。

    “让我刻骨铭心记一辈子、也实践了一辈子的两句话,就是先生说的:希望同学们思想要‘解放牌’,干劲要‘永久牌’。”国家一级导演周丽斌说。这位曾经得到尚小云先生亲传的“尚派”弟子,早年就已转行供职于山东省吕剧院,尽管常为不能再登台演出《昭君出塞》而汗颜,却始终将坚持“尚派”的传承贯穿自己全部的艺术生涯。“先生的教导我至今铭记着、实践着,潜意识中仍然渗透着‘尚派’艺术那种独创精神和艺术爆发力。”事实上,像周丽斌这样的例子在京剧界乃至整个戏曲界并非特例。仅就山东而言,1962年接受过尚小云先生亲授的弟子就有40余位,涵盖京剧、吕剧、柳子戏、两夹弦、莱芜梆子、五音戏、茂腔等众多剧种。这些学生有的后来成长为出色的“尚派”演员,大部分则将“尚派”特有的艺术传承撒向了整个山东戏曲界。

    “作为京剧科班制度创建者与掌门人的尚小云在38岁英年也即1938年,便成立了完全由他个人出资创建的荣春社科班。荣春社创办12年间,共培养学生590名之多,其中一大批优秀人才成长为支撑全国众多京剧院团的中坚栋梁。尚小云和他创办的京剧科班,为京剧表演艺术高端人才的继往开来做出了历史性的不可代替的贡献。”著名剧作家罗怀臻说。而在1959年,59岁的尚小云又毅然迁居西安,陕西戏曲研究院院长陈彦在谈及尚小云先生在陕西生活的17年时,最感佩的莫过于他对陕西戏曲教育做出的贡献:“如若没有尚先生的‘慷慨入秦’,恐怕就没有陕西京剧院孙明珠等艺术家的‘争奇斗艳’,尚先生在陕西为京剧、秦腔、眉户、碗碗腔、线腔、阿宫腔、汉调二黄等剧种培养了一大批表演艺术人才,像陕西地方戏代表人物李瑞芳、马兰鱼、郝彩凤等数十位艺术家,都先后成为他的高足,他为陕西戏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纵观世界艺术史,无论何种艺术门类,多种流派的形成往往是艺术昌明的结果,它凝聚的不仅是艺术家个人的艺术风范,更包含其生命特质的独特表达,包含所处时代的艺术需求和呼声。既是如此,对流派传承的理解就不能简单局限于某种特定的艺术风格或技巧得到师承与传播的层面。而对于如今貌似式微的“尚派”传承的理解,罗怀臻的评价或许视野更为开阔:“作为狭义显性的京剧旦角表演流派之一宗,于今‘尚派’的人气与台面或许不及‘梅派’、‘程派’、‘荀派’繁荣,但是细细一想,广义隐性的‘尚派’艺术影响力与渗透力却又同样是广博和深远的,某种意义上甚至有过之。诚如北方戏曲的诸多表演艺术家,动辄自称‘尚派秦腔’、‘尚派豫剧’、‘尚派梆子’,甚至有些非旦角行的演员自称或被誉为‘尚派武生’、‘尚派花脸’,包括尚小云先生的三位公子尚长春、尚长麟、尚长荣,更是在他们的武生、青衣、花脸行的表演与创作中禀承了乃父尚小云的健朗丰神。这是在另一层意义中我们看到的‘尚派’艺术的影响与传承。”

    《中国京剧》副主编安志强认为,现在的青年演员之所以很难树立自己的舞台艺术形象,就是学某个流派的时候只学这个流派,不能在广收博采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定位,通过创新的舞台创作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和风格。事实上,纵观整个京剧流派发展史,从尚小云乃至“四大名旦”的其余三位到“四大须生”等大师都是师承多个门派,受到多位名家指点才成长起来并创立流派的,所谓的流派传承本就不应局限于对狭义的门派艺术风格与技巧纯度的追求,而应更多体现为艺术品格的融合和艺术创造的升级。“我们的流派艺术是中国演剧体系的代表,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著名戏曲专家钮镖说,“尚先生就是远承胡喜禄等前辈,近承孙怡云、陈德霖,又受到王瑶卿先生的指教,所以才成了‘尚派’,他非常善于兼收并蓄、融会变通。”中国剧协理论研究室主任崔伟则表示,京剧发展应发扬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创造精神,推出更加具有艺术才智和创造力的新风格、新大师,而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有效传承的基础上,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从京剧发展历史中汲取传统的精髓,并把京剧艺术家的创造力和个人艺术魅力与风格贯注到创新的每一个过程中。京剧艺术的发展需要对传统流派的传承,同样也呼唤新流派的产生。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