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磨一剑,祝福中芭下一个十年
http://www.cflac.org.cn    2010-01-15    作者:唐坤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09年12月30日,庆祝中央芭蕾舞团成立50周年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由中央芭蕾舞团、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文化报社主办,这样的主办阵容大概也印证了团长冯英的开场白:中芭今日的成就离不开中国政府、中国艺术界、中国媒体的鼎力支持,希望众人能集思广益,共同为中国芭蕾的发展把脉。

    国外的声音

    把脉之人都非等闲之辈,尤其令人瞩目的是来自国外的同仁。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这几年与中芭来往甚密,团长布里奇特·勒费弗尔对中芭2005年在巴黎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针对芭蕾创作的未来走向提出,芭蕾若想焕发生机得以生存,必须具备现代气息。她认为,创新是主流,大家应做好“冒险”的准备,敢于用古典芭蕾表现当下。与中芭有着50年交情的前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团长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夫则说,1959年刚来华时,他担心中国是“艺术荒岛”,现在却惊讶地发现中国芭蕾已经冲到了世界前列。同时,这位芭蕾大师对芭蕾前景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认为当前许多芭蕾语汇零散空泛,没有思想内核作为支撑,缺少普希金所说的“充满着心灵的跳跃”,这番话引得了不少人的频频点头。站在演出商的角度,法国、美国的舞蹈家就中芭如何进入欧洲和北美市场提出了各自的建议,指出应对西方观众群口味有所了解,选取突破口,边进入边了解西方艺术市场。前丹麦皇家芭蕾舞团团长弗兰克·安德森则以坦诚中肯的态度高度评价了中芭的现状,尤其是近十年的发展,在这十年里,中芭创造出了太多的奇迹,成为一流队伍。同时,包括日本舞评家三浦雅士在内的国外同仁也指出,中芭在艺术上虽然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尚未在国际上形成明确的风格。

    国内的声音

    中芭50年历程,有过去,有现在,更涉及未来。论过去,老团长李承祥的点评可谓入木三分,他将中芭50年归纳为“继承传统、中西融合、突破创新”几个阶段,除了继承世界芭蕾的传统,引进学习剧目40多部,同时秉承中国文化传统,创作中国特色的芭蕾,至今已推出30多部原创舞剧。目前的3部优秀原创舞剧《红色娘子军》、《大红灯笼高高挂》、《牡丹亭》可谓是芭蕾民族化的代表,是中芭在中西融合上所做的代表性尝试。论现在,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肖苏华就国际背景下中国芭蕾的现状提出了几点忧思。他说,当国外走向交响芭蕾、现代芭蕾的时候,中国还在走以前的俄式老路,与世界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扩大,无法与21世纪的芭蕾平等对话。另一突出问题是,中国芭蕾舞界编导人才极度匮乏。世界芭蕾活生生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编导不仅能造就一个芭蕾舞团,甚至能够引领世界芭蕾舞的前进方向,而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编导成为中国芭蕾的灵魂人物。论未来,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著名舞评家于平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中芭今后的发展上,他提出三点建议:与国家大剧院加强合作、关注民族舞剧创作的积累、考虑芭蕾民族气派和文化品格。原中芭团长赵汝蘅说,继承是睁眼看世界,创新是不变的理想,允许失败,直面批评,中芭今后将会继续在加强中西舞蹈语汇的融合上进行更多探索。

    业外的声音

    除了芭蕾界的中外大腕,其他艺界的知名人士也莅临出席了研讨会。《红色娘子军》的作曲者之一、著名音乐家吴祖强欣然回顾了与中芭的不解之缘,并就舞蹈与音乐的关系展开了论述,对中芭的未来给予祝福。北京人艺副院长、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一直是中芭的拥趸,在谈到继承与创新时,他强调这也是话剧界长期思考的问题,认为首先应坚信芭蕾需要技巧,不失去芭蕾基本语汇,才能有新尝试,先做好品质,才能谈表现,其次抓市场,做好服务,借用传媒理念培养目标观众,尊重而不是讨好观众。原北大副校长迟惠生感念于中芭长年坚持高雅艺术进校园,以“高雅纯正、舞动心灵”评价了中芭给教育界带来的清新之风。

    50年的历练,造就了一个不一样的中芭,在逐渐得到国际认可的同时,中芭却更多了一分平常心。中芭正以自信开放的态度接纳各方声音,而声音汇集处正是芭蕾“同一个世界”的图景,中芭有理由有能力去实现中国人的“同一个梦想”。追梦路上,在进入千禧年的第二个十年,此次国际研讨会确实开了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