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电影,我们无从回避的课题
http://www.cflac.org.cn    2010-01-12    作者:吴月玲    来源:中国艺术报

    “心灵被击穿了!”一位观众在看完《阿凡达》后,发出这样的惊叹。《阿凡达》引发的观影热潮直接导致了该片在中国上映第二周后,很多影院调高了票价,取消了周二半价票,在拥有最佳观赏效果的3D+IMAX的影院出现了“黄牛党”。这一切表明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拍摄《阿凡达》的目的达到了——“重新点燃观众对大银幕的热情”。他直言不讳:“尽力把观众再次带回到电影院里,而不仅仅是在手机或者其他手持设备上看电影”,靠的就是3D等电影新技术。没有电影新技术,就没有《阿凡达》的诞生。面对电影技术的又一轮革新,中国电影是主动参加还是只当看客,这是摆在每一位电影工作者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

    必须跨过的门槛

    2009年被詹姆斯·卡梅隆称为“3D元年”,他认为,至此电影的3D技术已经全面成熟。采用3D技术拍摄的影片越来越多。3D动画片《冰河世纪3》全球票房8.87亿美元,在3D银幕数量很少的情况下,竟然在海外市场创造了6.4亿美元的票房,甚至超过了《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和《变形金刚2》。动画片的巨头迪斯尼除了推出新的立体3D动画电影外,还将之前的《玩具总动员》等制作出3D版本。在放映端,2008年放映《地心历险记》时,中国只有80多块3D银幕,到2009年的《冰河世纪3》时,已增加至330块,而到2010年初,《阿凡达》上映时,已经达到400块。这些都意味着在拍摄、制作、放映三个环节上3D技术的成熟。

    3D电影是一个技术门槛也是一个资本门槛。著名电影评论家尹鸿提出,在美国,已经有不少人担心3D技术以及3D电影制作的高昂成本会对独立制片公司带来更高的进入门槛,使电影更加成为少数大电影公司主导的行业;而在中国,我们更会担心,这种以高成本为基础的技术和艺术混合所创造的新电影形态,会使本来就“落后”的中国电影面临更高的门槛,面临更大的挑战。的确,很多人都在犹疑,3D是好莱坞搞寡头垄断的工具,中国要不要“陪太子攻书”?

    3D电影带来非常可观的票房收入会刺激影院加快3D银幕的改造,据业内人士估计,我国的3D银幕不日将达到1000块。如果是这样,那么单靠进口的3D影片,必将满足不了影院的需求。正如我国首部立体3D动画电影《麋鹿王》的监制、中科院自动化所科学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之益说的,终端的3D化要求我们中国的动画电影必须加入到3D电影的生产中来。“现在已经有立体电视了,未来,随着屏显技术的发展,手机也能播放立体影像。生活已经被3D技术改变了,我们还能无视下去吗?”张之益在过去两年里打造了两部三维动画《动物狂欢节》和《麋鹿王》,其中《麋鹿王》获得了首届欧洲国际立体电影节金水晶奖。未来3年内张之益与他的团队还要创作4部3D动画影片,他以实践表明了积极参与的态度。

    3D技术的成熟带来一场电影革命,就如同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一样。著名电影评论家周星提出,3D电影,与其他电影革命一样,是以人们内在心理和情感要求为动力的,它能大大满足观众心理、审美等方面的需求。这场革命也许不会那么迅速完成,但是它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它会逼着中国电影界面对这一现实,加入这场革命。

    用中国成本拍3D电影

    一般电影与3D电影相比,在成本上相差有多大,要具体到使用的设备、技术和电影的类型,而且3D电影不光涉及3D技术,它是以CG技术为依托的。我国首部真人全片3D电影《唐吉可德》已经进入了后期制作阶段,据导演阿甘说,为了将影片制作成为3D版本,他多次和投资方协商,最初投资追加了1000万,现在估算成本要增加1/3。他们从美国和德国引进3D专业的设备和技术保障专员,价格自然不菲。加上真人的3D电影比起立体动画电影来说,技术更加复杂,因而成本增加的比例更大。阿甘在看完《阿凡达》后,有“中美两国之间技术差距有100年”之说,他承认这是一种比较悲观的看法,因为他目前还没有看到中国有投资者愿意拿出十多年的时间和巨额资金投入一部电影的技术研发。

    于2009年10月上映的《麋鹿王》将在今年3月上映它的3D版。张之益说,《麋鹿王》的立体版相比非立体版,在成本上只增加了10%。成本差额小固然有三维动画转为立体电影在技术上便利的原因,但与张之益坚持的“用中国的成本、中国的时间”做中国的动画电影更为相关。正如三维动画与二维动画之争一样,扼住立体电影发展之要害的正是成本。张之益认为,成本门槛可以归结为技术壁垒。中国电影要加入到这场3D电影革命中来,必须开发使用符合中国国情的应用软件和技术,即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这也是他们不理会别人的置疑、埋头研发自己的CG和3D应用技术的原因。他强调说,新技术的应用会使得电影的综合成本逐步下降,即用同样的成本,电影的效果会越来越好,创作的宽泛度会越来越大。

    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中国电影一贯重视艺术性,近年来开始重视电影的商品属性,但对电影的工业属性甚少提及,这与我国电影技术积累与普及不足有关。曾经有人认为投几个亿,中国电影导演就能运用新技术拍出令人震撼的大片。其实,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绝不是简单的相加。

    周星说,中美的电影技术差距之所以如此之大,不是技之不可赶,而是“技艺”的高端没有达到。必须有强烈的艺术追求才有技术推动力量。技术就是为了艺术,艺术是人类渴望突破自身躯体、精神上无限伸展的表现,技术要实现完美的艺术效果,就必须不断发展。《阿凡达》中不断出现的高空飞翔的逼真3D场景,是无数人自小便做过的美梦,詹姆斯·卡梅隆孜孜不倦的技术追求让大家“梦想成真”。张之益也认为,中国电影人要承认技术与艺术的关系,要构建好中国电影工业的体系。新电影技术的出现,让中国与世界再一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且具备后发优势。中国电影人不积极主动学习电影新技术,就将失去赶超世界的机会。

    “电影是一项艺术性的工程。”阿甘谈到《唐吉可德》中有60分钟的绿幕合成时很有感触。这部成片将有2小时10分钟的真人3D电影由3000多个镜头组成,它与一般电影的区别是,这3000多个镜头不一定是成片中看到的影像,所以导演要将这些镜头看作是零件,现在这些零件正在英国和美国进行组装。他强调,拍摄3D电影,关键在于导演要进行严密的流程管理。

    美国大片《第九区》《2012》《阿凡达》明为科幻和奇观,实则是对人类自身的观照和投射。再看看近来一些无聊透顶的小品电影,我们不由发出这样的声音:掌握了技术,也不意味着人人都能拍出《阿凡达》。周星说,看看《阿凡达》,哪里没有对于地球的忧虑、对于人类贪婪的表现?如果我们不能一下跨入3D电影时代,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把二维电影做好,把我们电影中丢失的东方情感和意韵、现实主义创作法则拾捡回来。“因为即使是‘8D’电影,也不能丢弃对于人类的观照而实现市场目标,也不能为了媚俗而忘却文化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