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岁电影的精巧制作与内涵缺失
http://www.cflac.org.cn    2009-12-31    作者:高小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电影2009年依然延续着大步前进的态势,不论是影片数量还是票房收入,都比2008年有新的大幅增长,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说明观众走进影院的习惯被进一步巩固,也有力地说明中国电影复兴的势头依然强劲,其首要原因是中国电影创作所持续体现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创造的独特品质,这种品质既表现在叙事内容更为丰富和厚重,也表现在视觉形象的创造有了更大的气派、可以比肩好莱坞电影的制作规模和视听感受,中国电影制作水平的总体提高是无庸置疑的现实。近年来,国内的几个主要档期,都成为国产优秀电影的节日。

    贺岁档是中国特色电影档期中最主要的一个,每年的这段时间,国产电影市场都呈现出非常火爆的场景,其中既有文化的原因,也有市场因素。今年也不例外。尽管美国科幻大片《2012》对一些国产电影带来一定冲击,但也正是由于这部电影的大热,开启了今年贺岁档的大幕。有消息说今年贺岁档预计有50多部国产和外国影片上映,相信中国观众可以在电影院里过个丰富多彩的大年。今年第一个波次的贺岁电影的市场争夺已经开始,票房不断飘红,这既让我们看到了喜庆与美好的气氛,也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渐浓的硝烟味道。其中包含着两重意思,一是市场的竞争激烈,一是影片的题材和样式既多彩又扎堆。

    并不是所有这50多部影片都能够进入我们的视野。今年的贺岁档电影中没有了冯小刚的作品或许是某种欠缺,但是依然能够有这么多的影片涌入这一档期说明国产电影早已走出了一花独放的局面,而具有了更加多姿多彩的面貌,这对电影市场来说是个值得肯定的现象。从现在已经开始上映的几部影片《花木兰》《三枪拍案惊奇》《十月围城》《刺陵》等来看,我们或许能够预期今年贺岁档期电影,在题材样式和风格类型上的大致倾向。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这些影片都努力表达着一种对民族文化和民族感情的追求。《花木兰》续写着中华民族抵抗外族侵略的坚定意志,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战争和人性的现代性思考。《十月围城》更是表现了孙中山先生发动的近代民主革命时期,仁人志士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其凛然正气与大无畏气质十分震撼。其次,多数影片都选择了动作片样式,通过高科技手段制造出精彩纷呈的银幕效果,动感热烈,扣人心弦。上述两部影片将故事讲述与战争场面、动作细节处理得酣畅贴合,情节节奏紧张而又具有强大的视觉快感。类型特点突出,显示了国产电影人在把握这些电影风格上走向成熟。第三是有的影片将美国类型电影的创作模式与中国民族叙事特点进行了较好的结合,既保持了外国成熟作品的基本叙事特点和强大的观赏效果,又一定程度地体现了向民族化转化的主观努力。《三枪拍案惊奇》改编自美国科恩兄弟的影片《血迷宫》,除了故事结构之外,也延续了其中黑色幽默的冷峻态度和形式上的夸张特点。《刺陵》也基本上是美国探宝片的中国翻版。但是尽管如此,它们改编后的中国式叙事风格和民族元素也随处可见。第四是视觉元素上,大场面、动作设计和细节处理都有着精巧的构思和精彩的表现,技术运用和镜头组合剪接使得影片体现了精良的制作水平,因而产生出国产大片的独特气韵。

    但是从这些电影的文化呈现来看,它们也存在着某些令人担忧的倾向。电影的文化负载是我们电影创作一贯需要认真对待的,在追求市场效果的同时,电影的文化品性和艺术内涵不应该被票房和技术掩盖掉。

    今年贺岁档影片的第一波共同选择了动作类型。这些影片技术上做得够炫,但是对动作和杀戮的热衷,使得今年这个档期的影片血腥味十足。当然这个现象从去年就出现了,今年只不过是延续而已,但这就更说明问题了。中国民族文化和艺术传统,在票房和技术面前被改写,对民族性格和文化中某些方面给予片面放大,其实是一种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不负责任。上映四天就过亿的《三枪拍案惊奇》尽管延续着张艺谋作品的奇迹,但是从《英雄》对国家概念的阐释,再到《满城尽带黄金甲》里宫廷的杀戮,又变到现在这样的草根狰狞,完全颠覆了中国特有的武侠类型电影的文化意蕴和哲学内涵,也不禁让人怀疑他对文化的态度是否有一贯的坚守。从李小龙起,港片就对近代及民国时期的革命感兴趣,屡以此阶段的故事为题材。在主题上,民族尊严和革命自豪感十分强烈,这与广东及香港地区历史的惨痛和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说是一种革命历史题材或主旋律影片。但是港片有港片的策略,那就是能够把这种大的政治背景与动作、打斗、枪战巧妙地融合在一处,这是港片的商业化传统。《十月围城》在叙事中,打斗十分淋漓,号称60分钟“目不暇接”。但同时也展示出了港片固有的对动作环节无节制的特点,因此也就带来了动作重复所导致的审美疲劳。

    在场面动作细节的精巧展示中,这些影片缺少一种文学的厚重感和艺术的含蓄感。《花木兰》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古装战争片。让人产生疑惑的在于片名所带来的限制性与影片故事表现的创新性之间给人们带来的心理落差。花木兰的传说留给我们的是爱国、忠诚的精神财富,是对古代中华女儿的温情赞美。而影片的创新则把这个优美的传奇变成了一种带有现代意识的对战争的思考,对战争残酷的逼真描写的悲情,把花木兰的故事变成了孟姜女的故事,抹煞了这个故事本该有的文学色彩和令人愉悦的阅读美感。本应“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影片却把十二年的悬念提前揭开,顺理成章地展开了关于爱情的书写,“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绝妙描写留给我们的文学想象和文化积淀被完全抹煞掉了。

    新年后还要上映国产动作大片《锦衣卫》和《苏乞儿》,我们期盼的同时,上述担忧也在持续着。不知道我们是否要在这一片“杀伐”中跨入2010年的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