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125年4月7日 星期一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首 页要 闻地 方维权行动文艺评论九州副刊书 缘艺术星河特别关注百家论艺艺海春秋世情写真
重大报道专 题钟鼓楼艺苑走笔名家访谈记者专栏报社动态刊登广告订阅报纸联系方式|报社简介|
开门办院 共享资源——访浙江画院院长孙永
http://www.cflac.org.cn    2009-12-25    作者:段泽林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浙江画院建院25周年,又适逢浙江画院首任院长陆俨少百年华诞,可谓“三喜临门”。12月22日,在浙江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的指导下,由浙江画院主办,浙江省美协、浙江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陆俨少艺术院和浙江陆俨少艺术研究会协办的“浙江画院建院二十五周年庆典”系列活动在浙江美术馆举办。

    本次庆典包括陆俨少百年巡回展、陆俨少艺术暨晚辈艺术展、百年俨少·薪火相传——中青年山水画家邀请展、浙江画院二十五周年回顾作品展、浙江画院专职画师作品展、浙江画院学术成果展6个板块。其中,陆俨少百年巡回展精选了陆俨少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3个不同时期的精品力作70余幅,充分、完整、深入地展示了陆俨少一生的创作历程和艺术风貌。在庆典中,全国各省市画院代表参与了为期两天的画院创研会,与会者围绕画院创作研究、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研讨。相比北京、广东、江苏等地的老画院,浙江画院的成立得益于改革开放。今天,面对新时期以来,业界对画院设立与发展的不同声音,浙江画院的掌门人孙永对浙江画院以及画院目前的整体业态和未来建设有着自己的见解。

    记者:浙江画院和其他地区的一些老画院相比,相对年轻;在您看来,浙江画院经过25年的积淀,具备哪些优势呢?

    孙永:成立浙江画院的设想建议,最早是由潘天寿在1957年向浙江省委、浙江省政府提出的。几经辗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在浙江省文联和美术界的共同努力下,1979年确定下了浙江画院画师的人员编制。随后又经过5年的筹划配备,在1984年底,浙江画院正式挂牌成立,首任院长是山水画大师陆俨少。当时,画院的画师除选调一批精英之外,还适时录用了一批刚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首届硕士研究生。

    所以,浙江画院自它降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成长的幸运儿——它受到了我国近代两位国画大师潘天寿和陆俨少的悉心关注。此外,它的出生地是有着千年人文传承、世代名人辈出的西子湖畔,并紧临中国美术学院,丰富的人才资源储备为其日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记者:基于这些优势,如今的浙江画院在建制和管理上与其他画院有哪些不同?面对画院普遍存在的人才结构以及美术院校毕业生增加带来的美术整体业态的变化,您觉得画院该如何应对呢?

    孙永:有人说,画院是国家出钱养人,但总有人不干活。我也知道目前不少画院的行政人员与创作人员比例倒挂,批评声不绝于耳。但我觉得画院恰恰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好明证,画院在新时期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以浙江画院为例,25年来,我们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艺术家。这得益于25年来画院在“传”、“帮”、“带”方面的循序渐进与完善,画院老一辈画师的奉献精神是不能忽视的。鉴于此,我们向浙江省文联党组作了汇报,进行了探讨并达成共识:只要老先生们的身体条件允许,我们希望他们能继续留在画院。目前,浙江画院新一代的画师与研究员在年龄层上越来越年轻,画院领导班子对于年轻画师、研究员的原则是给他们动力的同时也给压力,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可以施展的空间,提供创新动力。

    此外,浙江画院还特别重视对年轻一代,特别是刚从校园大门的毕业生的培养。如果说美术院校是美术人才的“孵化器”,承担着“生产”的责任的话,那么画院等美术机构则是“销售方”——这些机构一方面接纳和消化从院校“孵化”出来的“好苗子”,另一方面它们也成为了继续培育这些“好苗子”并使之长成为“参天大树”的基地。国家必须给艺术人才以“家园”,人才才能成长、壮大。现在美术院校有这么多毕业生,我们非常想在里面找出一些可塑人才,慢慢纳入画院体制来培养和造就。这个工作我们前几年就在做了,但因为牵涉到现在进画院需要公开招聘等问题,我们比较谨慎,先考察几年再吸纳进来;这其中,除了对绘画本体的考察外,人品好坏是我们一直都非常重视的。

    记者:自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各省市相继成立画院,一时间画院人才的竞争与画院之间的交流合作,成为画院整体面临的一个新形势。对此,您如何看待?

    孙永:就浙江画院而言,我一直提倡开门办院,资源共享。为什么呢?有人可能觉得,按以前画院的发展思路,它就是自己院里几个画家玩玩的事情,反正有国家拿钱来养,至于学术建设、画院之间的互动关系,都没有认真思考。我们今年的举措其实就是开门办院形成的一个结果:我们现在的画师结构比较合理,行政人员所占比重相当低,老中青三代画师创作热情与创作水平都得到了美术界的认可。像这次浙江画院25周年庆典,全国各地的大多数画院都发来贺信,或者负责人亲自前来考察交流,有的地方画院甚至来了20多人。正是我们持有的开放心态,才得到那么多业内人士的支持。

    至于资源共享,我觉得原则上是有福大家享。浙江无疑有浙江的资源,但这些资源是属于全国美术界的,只要有人认为这个资源是好的,都可共享。现在我碰到很多外地画家,他们非常希望到浙江来办画展或做学术交流,但是苦于没有一个正式的官方平台来接纳。所以,等我们硬件再上一个台阶,软件进一步提升后,只要这些资源各界受到认可,我都希望大家来共享。还有一点,资源共享会产生凝聚力、影响力、话语权叠加的效果,对画院的学术建设与创作水平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带动。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中国艺术报社
中国艺术报社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南沿11号 邮编:100009 电话:010-64025528
信箱:cflac@126.com  京ICP备050673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