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晚,由广东省文联与澳门基金会联合出品的艺术专场晚会“百越流金”在澳门永乐剧院成功上演。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副主任李本钧、解放军驻澳门部队副司令员黄桃益、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文化教育部副部长张晓光、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吴佳联、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委员何桂玲、澳门演艺学院代院长周游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晚会,并对晚会的成功举办给予了高度评价。来自澳门社会各界的观众,欣赏了粤澳两地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百越流金”以岭南文化特质为创作元素,汇集了汉剧、粤剧、粤曲、潮音、瑶歌、咸水歌、渔歌、客家山歌以及南宋宫廷舞蹈“滚地金龙”等艺术形式,具有丰厚浓郁的地方文化底蕴。来自汕尾、陆丰、连南、广州等地专业和业余艺术团体的优秀表演艺术家,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传承人以及地道的群众演员,共100多人参与了演出,为澳门观众激情献艺。在优美的舞蹈与熟悉的乐曲声中,许多祖籍广东的观众,被带回到自己的故乡,回到了童年美好的时光,引发无限感慨。
真情演绎回归情怀
“百越流金”是广东省文联专为纪念澳门回归组织的艺术专场,晚会主题和背景是澳门回归祖国10周年。
提到澳门回归,不能不提她过去几百年间倍受凌辱、艰辛苦难的历史。从明朝开始,葡萄牙的海船以停港休整为由,在澳门上岸,通过向地方官员行贿获得居留、贸易权,1583年,在未经明朝政府同意下成立澳门议事会,对澳门的葡萄牙社区进行自治管理。随着葡萄牙人在澳门势力的扩大,1623年,葡萄牙开始任命澳门总督,负责澳门防务及一切有关事务,1845年,葡萄牙女王玛丽亚二世单方面宣布澳门为自由港,并拒绝向清朝政府缴纳地租银。1887年,清政府与葡萄牙先后签订了《中葡里斯本草约》、《和好通商条约》。历史走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随即表明对澳门的主权立场,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课题终于提上日程。1999年12月,澳门历史终于翻开了新的一页。
作为毗邻澳门的省份,广东与澳门有着共同的岭南文化背景,同根同源、血脉相连,语言相同、民俗相近。两地民众情同手足,血浓于水的亲情使两地民众紧密相连,是两地艺术家共同传唱的心声。这是广东省文联为纪念澳门回归祖国,组织“百越流金”艺术专场演出的大背景与大主题。
艺术不是政治,艺术最忌说教。“百越流金”精彩之一,是巧妙地设置了晚会的情景主持。一个三代六口的家庭,他们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走上澳门的街头,写满了沧桑历史的建筑和风景让他们抚今追昔,一家人的随景抒情,既抒发了小我小家之情,也抒发出大家国家之情,在“百越流金”的“根、江、山、海、花”五个篇章中间,情景主持穿插表演,仿佛一根红丝线,将纪念澳门回归祖国10周年的主题艺术地展现开来,一个和谐的家庭就是一个和谐社会,一个和谐的社会就会带来和谐的国家。
广东省话剧院院长李仁义用他沉稳而激情的声音,演绎了一位饱经沧桑的中国老人,看到祖国繁荣游子回归,儿孙满堂尽享天伦,由衷地表达对澳门重回祖国大家庭的喜悦之情。
“非遗”节目亮相濠江
2005年7月,澳门历史城区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历史上华洋杂居的旧城区,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旧城区,有著名的大三巴牌坊、妈阁庙、议事厅前地等等,它们是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和远东地区传播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是400多年来中西文化交流互补、多元共存的结晶。
让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与来自粤澳两地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交相辉映,完整地折射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创造出的大量而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广东省文联的这一晚会创意,通过对“百越流金”的节目编排得到了充分体现,“滚地金龙”、咸水歌、渔歌、瑶歌等几个精选的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歌舞,充满乡土气息和鲜活旺盛的生命力,为生活在现代都市的澳门观众带来一幅幅浓郁的岭南民风民俗画卷,令人耳目一新。
进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陆丰“滚地金龙”舞源于南宋,它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当时族中有个人在朝廷担任负责娱乐节目的大臣,为了取悦皇帝,就把家乡的龙舞向皇帝绘声绘色地推荐。皇帝大感兴趣要看演出,大臣马上召集家乡人训练。本来龙舞是跑动的舞,但是考虑到皇帝为九五之尊,是坐在高处往下看,需要新创一套适合从俯视角度来观赏的动作。于是,这位大臣就创造了伏地而舞的龙舞——滚地金龙。
几百年过去了,在陆丰一带“滚地金龙”的表演深受群众喜爱,在不断的改进与发展中,今天的“滚地金龙”早已形成了严格的规范舞技和表演程序,由二人进入“龙身被套”,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整个过程包括模仿龙的旋舞飞腾、戏水嬉耍、沉思奋醒、柔静盘曲、勇猛奋进等精彩动作,两人配合默契,舞韵独特,细腻神妙,翻滚自然,栩栩如生。
“滚地金龙”是民间广场舞,表演时通常有鼓手在四周敲击鼓点节拍。作为“百越流金”晚会中的一个环节,两人表演的独龙在舞台上相对单调,晚会导演根据现场,将舞蹈学校的专业舞旗手分列在金龙的两侧,增添了场面的气氛,也突出了这个由南宋传承下来的舞蹈的历史感与独有的古典宫廷韵味,令澳门观众大开眼界。
在澳门永乐剧院的门外,几位头戴红布相缠的帽子、身穿山地民族服装的人引起周围居民的好奇,他们是来自广东连南的瑶族同胞,也是晚会“百越流金”的演员,他们中间有一位瑶族歌王唐买社。2008年,歌王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瑶族耍歌堂”代表传承人。
早在1980年,第一次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民诗人座谈会,当时的唐买社甚至连普通话都不会说,他用原汁原味质朴酣畅的瑶族民歌让其他少数民族代表认识了地处粤北石灰岩山区的瑶族。正是从那时起,唐买社担负起传承发展瑶族民歌的使命,他将瑶歌唱到广州、北京、上海、云南等地,让无数对瑶族民歌一无所知的人了解了瑶族的传统文化。30年过去了,如今的歌王早已习惯了在舞台上、在剧院里演唱瑶歌。红布相缠的帽子,上面插着两根野鸡毛,身着瑶族传统服装,成为歌王的标志性形象。
唐学情,歌王唐买社的表弟,这位“70后”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回到县里工作,从小听瑶歌的唐学情随着回村工作,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发地组织起一支歌舞队。现在这支业余歌舞队已发展到50多人,成为县里的一个文化品牌,他们最大的特点便是只唱瑶歌只跳瑶舞。
这次随歌王来澳门演出,用他们的话来说,是做梦也没有想到的。让澳门观众听到山里人的歌声,听到瑶族人的歌声,他们也借这样的方式表达对于澳门回归祖国、与澳门人同欢庆的同胞之情。晚会现场,不懂瑶歌的澳门观众被古朴深情的瑶歌旋律感染,仿佛被带进远古的瑶寨。
已有数百年历史的中山咸水歌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它长期流传于珠江口一带,深受水乡人民喜爱。被称为“中山的熊猫”的民歌歌王林莉,歌声不仅深受老百姓欢迎,而且成为中山市政府开展外访活动时必带的一件“土特产”。天生的好嗓音以及对咸水歌的热爱,使林莉年近六旬依旧活跃在各类演出活动中。对于林莉来说,咸水歌最大的魅力就是每一次根据现场的气氛、听众的情绪以及自己的心情感受不同,使得同一首歌的演唱都有即兴的华彩。而舞台上导演的要求是将歌声裁定在乐队、伴舞、灯光中,这让林莉在发挥时有些受限。在与“百越流金”节目组的磨合中,林莉相当配合,因为她知道这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晚会,是为澳门观众展示同宗同胞乡音的文化交流,她唱得声情并茂、甜美婉约。
囊括了岭南众多艺术形式的“百越流金”自然不会少了戏迷众多的粤剧表演。2009年,粤剧由粤港澳三地联手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众多的粤剧表演者和戏迷们都为之振奋。
拥有众多戏迷的著名粤剧名家丁凡,对澳门永乐剧场再熟悉不过了,他每年在这里都有十几次的登台演唱,舞台是丁凡的家,粤剧是丁凡的魂,每一个观众都是他的知音。作为粤剧界的代表之一,丁凡对于粤剧的前景是乐观的,不仅有申遗的成功,更有他对观众的信任,在他看来,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随着对人生认识的加深,转而会通过戏曲、粤剧来反观现实,这是一个可以肯定的事实。在丁凡的戏迷中,有大批40岁上下的观众,他们从电视、网络回到剧院重新追寻粤剧。
丁凡接受“百越流金”的演出邀请,与澳门著名粤剧名家郭凤女联袂演出《游园惊梦》。这一对拍挡在舞台上合作的时间已超过30年,但这一次,意义不同凡响。澳门的观众对他们珠联璧合的演唱,给予了一次次热烈的掌声。
名家汇聚各展风采
为充分体现“百越流金”组织者的创作意图,打造一台高艺术水准、反映广东文艺名家风采、极具观赏性与原创性的晚会,为澳门观众送上一道文化大餐,广东省演艺名家崔峥嵘、梁玉嵘、方锦龙、徐秋菊等纷纷登台亮相。
琵琶演奏家方锦龙虽不是广东本土人,但他入粤多年,对于岭南文化有自己的见解,认为岭南文化最大的特质便是敢为人先,对于优秀文化的不断吸取,广东人如此,澳门人同样如此。这一次他带着自己组建的“芳华十八”组合欣然参加了“百越流金”的演出,方锦龙说,艺术家应该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国家的情感。他的方式便是以琴声一抒胸臆。舞台上,一袭白色礼服的方锦龙拨动琴弦,将潮州音乐《寒鸦戏水》演绎得酣畅淋漓,令观众如醉如痴。客家山歌歌后徐秋菊,自己写词谱曲《客家乡亲》,一声呼唤“客家乡亲哟”情深意切,充满情感,令人动容。粤曲名家梁玉嵘一出场便赢得了观众的叫好声。从北京中国歌剧舞剧院排练现场直接赶到澳门永乐剧院的著名女高音崔峥嵘,与年轻的歌手王璀璇合作演唱激情澎湃的晚会主题曲《盛世莲·多彩澳门》,将晚会推向高潮。
一台好的晚会离不开优秀的演员,同样离不开优秀的导演。本台晚会总导演王佳纳是一位艺术造诣深厚、舞台经验丰富的资深导演,4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她创作了多部优秀作品,获得过无数的奖项。对于王佳纳来说,能够导演一台纪念澳门回归10周年的晚会,是她的幸运,也是一生中可遇不可求的机会。彩排时,她坚持坐在剧院的观众席上,将所有节目逐一推敲,从舞蹈队型、动作、演员表情到灯光、走位甚至演员的服装,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精心打造。王佳纳说,“我做导演已经40多年了,导演过话剧、舞台剧、电视剧等等,能够为澳门回归10周年做一台晚会,我感觉自己是非常幸运的。”应该说,“百越流金”汇集了广东和澳门两地最优秀的艺术家和最能体现岭南文化的优秀节目,艺术水准高、原创性强、主题鲜明、地域色彩丰富是“百越流金”最大的特色。演出过程中无论是著名艺术家还是来自最基层的群众演员,在舞台上都有饱满的激情,他们相互合作,确保了整场晚会的成功上演。
精彩演出感动观众
11月18日晚,“百越流金”在澳门永乐剧院成功演出,观众热烈而长时间的掌声是对广东省文联精心奉上的艺术大餐的最好回报。一位祖籍汕尾的观众对着摄像机镜头激动地说,来澳门几十年了,第一次在舞台上看到家乡的歌舞,非常感谢晚会的举办,感谢主办者。而另一位观众则表示,这台晚会邀请了内地一流的表演艺术家,我们家乡也来人了,有南宋宫廷舞“滚地金龙”、汕尾渔歌“娶新娘”,有些是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我们在澳门是很少见到的。“身在澳门看到家乡的节目让我兴奋不已,我个人也感到十分荣幸,为家乡骄傲。”
晚会合作方澳门基金会委员吴志良对这台晚会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今年是澳门回归10周年,澳门基金会受特区政府委托,协调澳门本地社团与内地有关部门庆回归的系列活动。澳门是百越的一分子,澳门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表达对澳门回归10周年的喜悦心情,澳门基金会和广东省文联合作组织了这台演出,通过南粤历史的演变,展现岭南文化的多元性,我们觉得这台晚会的演出是非常有意义的。澳门人大多是从广东、福建过来的,受岭南文化的影响较深,相信看了这个节目他们定会感同身受,同时也加强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吴佳联表示,通过这台晚会澳门同胞能更进一步地了解到广东民间的艺术样式。晚会呈现给观众的大多都是广东土生土长的民族民间艺术,比如咸水歌、客家山歌、瑶歌等,都是广东省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现在把它们搬到澳门的舞台上,目的是向澳门的观众述说丰富多彩的广东南粤文化。“在这次演出之前,广东、澳门双方的文化交流是非常频繁的,这次演出更注重广东的本土原创,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可以让澳门观众形象地了解纯正的南粤文化,从观众的热烈反应来看他们是很认同这种形式的,这非常好,由于它的这种原生态的模式,艺术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