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之前,一些从未了解澳门的人,认为澳门是“文化沙漠”。但当人们对澳门有了深刻了解之后,竟发现这里已是文化绿洲,而且这绿洲还在不断发展之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澳门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李成俊也是这片绿洲的开发者之一,而且至今还耕耘不辍。2002年,澳门特区政府为表彰其功绩,授予李成俊金莲花荣誉勋章。2009年12月19日,澳门特区政府公布回归10周年授勋名单,表扬在个人成就、社会贡献或服务澳门特区方面有杰出表现的个人或实体,李成俊作为政界、文化界资深人士获得最高荣誉大莲花荣誉勋章。
文学:日读十万字
谈到写作与文学,1926年生于澳门的李成俊说:“我中学毕业后打算到粤北投考中山大学,因为战火纷飞,日军的入侵令交通中断,学校被迫搬迁,所以我完成高中便没有再念大学……”
没有念大学的李成俊,当年曾参加抗日工作,率领10多位同学到中山敌后游击区,后辗转随主力部队进入东江纵队。在中山,曾跟随部队代表同澳门警厅政治部秘书慕拉士谈判,保卫澳门治安。
“跟着游击队在山区转来转去的日子真是很难忘,也有一些惊险的事情。例如有一次我们乘渔船转移,看到前面万家灯火,原来差点到了香港,而当时的香港已被日军占领,我们要是登陆了就必死无疑。另外有一次,有人误传我的死讯,害得我一班朋友以为我真的马革裹尸了,还在南湾海边遥祭我呢!”
抗战胜利后,李成俊回到澳门,与友人合资在板樟堂街开办“惠记书店”。1958年,《澳门日报》创刊,李成俊是创办人之一,历任经理、经理兼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社长、董事长。
李成俊一生的精彩,其实跟文学是分不开的。李成俊谈起文学来,不管新的旧的,都滔滔不绝。由小时候爱读《三国》《水浒》讲起,然后谈到《红楼梦》,他认为林黛玉不是个哭哭啼啼的小女子,而是对现实富有反抗性的人物。“天尽头,何处有芳丘?”“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葬花词》何等豪迈。接着他列举四五个黛玉反抗的细节。他谈到一直欣赏的屈原,兴高采烈地背诵起《离骚》来。坦白说,现在不少大学生,即使是中文系的学生,亦未必有能力朗读这些诗词,遑论背诵。
“我喜欢背诵旧体诗,主要因为以前没有什么娱乐,精神生活寄托于阅读诗词上,况且这些东西对我从事宣传工作、办报纸都有帮助。年轻的时候,我也写过新诗,但大部分是为了配合工作需要。我欣赏的诗人有田汉、袁水拍(马凡陀)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写过一首《我怀念您呀,北京!》,当年有一位老师曾在庆祝大会上朗诵呢!”李成俊说,写新诗的另一个理由,似是易见成效。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面对年轻的读者,以诗的形式表达要宣传的内容较便捷。
“从关心民间疾苦出发,我很欣赏白居易的诗,浅白易懂,言之有物。”不过说到对他影响最深的作家,李成俊点出了鲁迅和邹韬奋。“我读遍鲁迅的全部作品,连日记、书信、书法都不放过。初期近乎迷信地学他的硬骨头精神,因而早年我待人接物比较僵化,没有融入社会。年纪大了,思维、理念都有所更新,看事物的方法也有所进步,读鲁迅又会有新的感受。例如看他在杂文里骂人,就会想到大多数是人民内部矛盾,被骂的也不一定是坏人。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我觉得鲁迅有些东西是反话,其精神实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邹韬奋是我办报的模范,他的书我全部读过。他早期的《萍踪寄语》《萍踪忆语》讲游历的经过,遍及欧美,视野十分丰富,特别是他写的《经历》这本书。后来在重庆,他因主编的杂志《大众生活》办不下去而被迫逃到香港,发表《抗战以来》,我觉得写得很深刻。他同情被侮辱被践踏的弱势社会群体,具体地为人民服务,而且为了宣传抗战,不惜抗争至坐牢,爆发了著名的‘七君子’事件。这是很使人敬佩的品格。”
“年轻时我有时间便会阅读,读得很杂,现在仍尽量保持每日约读十多万字,这是多年养成的读报、读杂志的习惯,改不了,也不打算改。”
出版:十年著一书
“其实我年轻时很想做个文艺青年,几十年来开书店、办报纸,加上其它事务,已花费了不少心血。在一个小城,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舞台,跑龙套,演小角色。”2004年,在作品集《待旦集》出版之际,李成俊这样表示。《待旦集》收录文章46篇,内容庞杂,其中多篇专论澳门基本法、中葡问题、“一国两制”、办报体会、鲁迅研究、澳门回归以及两岸和平统一等,展现他多年来对澳门发展的观点;特别是报业发展趋势和《澳门日报》办报方针的多篇文章,既是澳门新闻发展史的第一手史料,也是成功报人李成俊的经验之谈。还有一系列通讯文章,可见李成俊的记者本色。
办报:办出澳门特色
同样是华文传媒,在澳门办报有澳门的特色,既不同于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华文传媒,自然也不同于内地传媒。“澳门办报,澳门特色”这八个字始终穿插在李成俊的谈话中间。
李成俊认为,在澳门办报,离不开澳门的环境,澳门居民的构成比例决定了华文传媒的市场,澳门临近内地、香港,人口较少,给澳门办报带来不利因素。他说,忽视了在澳门办报的不利因素,报纸就不会走进读者心中,自然也不会被市场接受。回顾在澳门办报50余年的风风雨雨,李成俊多次提及报纸曾经历过的教训,更坚定了他坚信不疑的办报理念。
回归之后的《澳门日报》仍然秉持着“澳门办报,澳门特色”的宗旨,也密切关注着澳门文艺的发展。“澳门回归以后的文化很兴旺,如果你要看展览,一个星期有四五个各种类型的展览;演出的规模也都不小。另外,政府拨了很多钱修缮历史文物,特别是郑观应故居,已经修缮完毕;此外,每年艺术节、音乐节都有演出,规模庞大,邀请国内和世界上有名的艺术团体、芭蕾舞团体来演出。所以澳门回归之后,文化的发展非常好,就我们新闻界来讲,一个小小的城市,中文、葡文、英文的报刊、杂志有70多份,光日报就有9家……”李成俊说。
这位笔耕数十年的成功报人自言:“我算不上是作家,只是一个文字工作者。如果将来有人说李成俊,应该说他是一个新闻兵。”
他认真地又说一次:“‘新闻报道’的新闻,‘兵士’的兵,普通一兵。”
好一个李成俊,好一个新闻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