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华伦:澳门国际音乐节的品牌推手
http://www.cflac.org.cn    2009-12-22    作者:高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生在北京,长在香港,学在欧美,自2000年开始担纲澳门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的莫华伦,举手投足间满是中国式的儒雅,正如他对音乐节的理解和不断为之努力的方向一样,“自担任艺术总监以来,我一直力求平衡中西音乐文化在音乐节中的呈现,并不断为之增添中国色彩。澳门回归后的十年间,澳门的音乐文化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莫华伦与澳门国际音乐节最早的接触是在1993年,那一年他作为演员登上音乐节的舞台,“从那一年开始,我几乎每一届澳门国际音乐节都参加,所以,我对它还是很熟悉的。”2000年,澳门刚刚回归祖国不久,莫华伦接到澳门特区政府的邀请,希望他来担任这一国际音乐盛事的艺术总监。“之前的艺术总监都由葡萄牙人担任,我接受了邀请,也就此成为音乐节首位华裔艺术总监。”莫华伦说。

    由莫华伦担纲艺术总监后的澳门国际音乐节风格开始改变。音乐节贯彻“节目多元化,迎合不同观众口味”的宗旨,引入不同类型的音乐节目,在票房上屡创佳绩。“音乐节节目丰富多彩,有交响乐、独奏、打击乐、室内乐、经典老歌、百老汇音乐、合唱,当然还有歌剧,总有一样适合大家口味。”纽约爱乐乐团也成为音乐节的座上宾。“纽约爱乐乐团是目前世界上十大乐团之一,并非有钱就可以请到,乐团负责人来澳视察环境多次才肯答应演出,这都大大凸显澳门国际音乐节在国际上的影响,也为乐迷带来一流的演奏,开拓观众视野,提高观众欣赏水平。”不仅如此,莫华伦还为音乐节引入吸引普通大众的演出。“音乐节在主打古典音乐的同时,不忘惠及大众,普及通俗音乐,吸引观众走进文化中心。”蔡琴、徐小凤在这里放歌,中国戏曲也在这里唱响。

    国际品牌如何彰显地方特色?莫华伦不仅在演出节目上动心思,在演出形式上也绞尽脑汁。近年,音乐节安排一些节目在澳门文物建筑内举行,将文化与文物结合起来,令不少外地音乐家留下深刻印象,成为音乐节另一特色。在刚刚结束的第23届澳门国际音乐节中,演出节目从古典歌剧、中国经典作品,到拉丁美洲热情洋溢的乐韵、纽约前卫音乐,气象万千,异彩纷呈。而逾半数节目是在世界遗产“澳门历史城区”的岗顶剧院、大炮台及玫瑰堂上演。岗顶剧院及玫瑰堂奏起不同风格的古典及流行音乐,而大炮台的户外表演场地则安排以电子音乐、爵士乐以至中国民族音乐为主的音乐会,将不同的音乐融合于百年古迹中。

    “作为澳门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不需要去找钱,只管做事就行了。澳门文化局对音乐节很支持,文化局的工作很专业也很人性化,无论是排练安排、还是接送服务,细节处理让人感觉温暖。这几年音乐节越做越开心,越做越上轨道,品牌也打出去了。现在很多节目是送上门的,只要选就行了。”回顾过往,莫华伦如此感慨。

    正是由于澳门特区政府对于文化的重视,音乐节的作用才得以充分发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它,参与它。十年前的音乐节往外送票,现在则是音乐节刚一开始,票就迅速被抢光。“我自2000年接手音乐节,文化局的何丽钻局长坚持宁愿空着位子也不送票,以前葡萄牙政府是送票的,很多位子空着。开始不送票的时候,很多人不满意——十几年都送票,现在不送了。但我们的票价是很低的,最高是400澳币,合人民币大概370元,最低票价相当于人民币80元,而澳门的平均收入比内地要高。为什么维持低票价呢?因为澳门国际音乐节是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为了推广艺术、推广音乐而举办的,而且这是纳税人的钱,不应该再开高票价。我们不计成本,每一张票政府都要贴钱。现在每一次澳门国际音乐节开票第一日,就可以卖几千张票,观众排队买票。如今,购票观看已经成为大家的习惯,而且都会很早去买票,晚了就买不到好位子。”莫华伦对澳门文化局的全力支持与辅助赞不绝口,“只有40多万人口、20多平方公里的澳门,能拥有如此大规模而高水平的音乐节,澳门人应该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