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柱新作《我心目中的黄如论》研讨会在京举行
http://www.cflac.org.cn    2009-12-18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日前,王朝柱的新作《我心目中的黄如论》研讨会在京举行,多位文艺界知名人士出席,引起他们关注的是:作者是著名传记文学作家、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领域的金牌编剧,传主是房地产业、酒店业诸业并举的商界精英,两者的碰撞会产生怎样的火花?这部作品以平等对话的方式介绍了黄如论的传奇经历和人生故事,并恰到好处地加入了作者的议论,实现了两者的高位对接。从本版选登的几篇文章也可看出,《我心目中的黄如论》看似写的是商道,实则还强调了政道、文道和人道,不失为一本励志之书。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当今社会环境下,作品所反映的传主的人生境界、商道谋略和奉献精神,对人们寻找人生目标和实现自我价值无不具有积极的教育和启迪作用。——编者

令人折服的人生大书

李硕儒

    写人难,写亲人友人尤难。朝夕相处,知其心,通其情,反倒失却了写作时的激情与敏感,这也就是“仆人面前无伟人”的道理。仆人尚且如此,亲人友人尤然。

    如今海内,企业家多如牛毛,海内海外的投资者更如过江之鲫涌聚华夏。继之,为富商企业家作传者也就挤破门坎。然而,尽管书出了不少,可堪卒读者却如凤毛麟角。何以如此?要么是作家对企业家总如隔岸观火,只见其财其势,不见其人其心;要么目的不纯,只想以文字换金钱,这就不免处处大话空话,字里行间都是肉麻的仰慕阿谀。这样的书不能不令作者悲哀,更不能不令传主悲哀,还是不出的好。

    然而,在人类发展史上,企业家的功劳不可低估,他们的胸襟、智慧和商略更是常人难比的,如朝柱在书中每每提到的古来中国商圣吕不韦、范蠡、胡雪岩,如今天响遍寰宇的美国巨贾比尔·盖茨,如实写出他们的奋斗与业绩、心性与追求,不能不说是人类智慧的一种宝贵积累,是世间万象中一幅幅惊涛骇浪的独特风景。可惜,或因企业家们的种种轻心和戒心,或因作家对商家传统性的心理错位与偏见,书写商家的传记珍品至今面世不多。

    读《我心目中的黄如论》则不能不让人眼睛一亮。其最大的特点是彼此的心态和视角。他们一个是黄氏世纪金源集团董事局的主席,一个是著作等身、驰名海内外、专为“共产党元帅以上、国民党上将以上”的政治人物立传的作家,两强相交,谁能服谁?可他们不但相互敬服,且亲如兄弟,或清茶一杯,或陶然山川,都能手足砥砺、谈之忘了朝夕。先交友,后通心,再写书,谁也没了错位,谁也没了距离。视角不用调试,都是眼睛对眼睛的平视;心态不用调整,诚如两条清溪,你流向我,我流向你,写来自然真诚、清亮。高扬处,飞瀑流泉;低回处,清流潺潺。我以为,这是作传,特别是给伟人、商家作传最难能可贵处。

    朝柱思维敏捷,下笔如有神,写一部三四十集的电视剧两三个月即可告罄,可他要写如论先生已经说了三四年,为什么至今才完稿?这也就是我开篇提到的,已成莫逆兄弟,反倒不知如何下笔才好。朝柱写作最讲结构,为这庞大的世纪金源集团董事局主席作传,结构不好自然难免凌乱,一般地按时序流转去写他又不甘,此心此苦他曾多次电话诉说。读过书稿,真不能不为他的结构叫好,它让我想起早年读过的《老残游记》,信马由缰,娓娓道来,看似不着技巧,实则处处用心别具,只不过前者写的是外在的景与景中的人,后者写的是人和人物的“景”。人物的“景”很大很长,就外物景说,从如论先生的远祖南宋学者黄榦到他福建山乡的农民祖父;从他走出的闽东山乡小路到菲律宾的马尼拉湾,到香港到福州到北京,之后再到上海到江西到重庆到云南到海南到广东到湖南到贵州到陕西到安徽到江苏……这就是他驰骋纵横的“外宇宙”!他心中的“景”或称“内宇宙”就更其高远宏阔——从其先祖血脉传承的程朱理学到他青少年时代热衷的“文革”文化、毛泽东哲学思想,再到其后研读的儒、释、道……如此长远宽博的内“景”与外“景”,如此宏阔魅人的“内宇宙”与“外宇宙”,作者如何描绘展示、如何剖解探微?朝柱以他独有的政治智慧和善写大题材、大人物的架构能力,将如论先生的商海搏击重心放在纵横交叉的政治大势拐点上。纵的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史、商史、文明史,横的是近30年间的世界大势中国大事,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3年的“非典”……笔法却是或描绘或刻画或对谈或引发,这样,就将如论先生的心性、才情、学养、胸襟、商略、商道、业绩、抱负……追根溯源至情至理地落于纸上、亮于世间。读着它,不能不为这传记的丰博与醇厚而感动,更不能不为传主如论先生的人格才气、业绩贡献,特别是他的“慈生我心,善行天下”的情愫所折服。

    这不是一部普通的企业家传略,而是一部教人如何立志、奋争、善行天下的人生大书。行文至此,想起昨晚刚读过的几句小诗,曰:落地生根的那一刻,一棵树苗,就立下了向天生长的目标,这个永生的承诺!因想到,这棵树苗的志向与传主如论先生何其相似!只不过,如论先生已不是树苗,他已经成了一棵“向天生长”的大树。

心灵的对视

郑伯农

    早就听王朝柱说,他要写一本介绍黄如论先生的书。出于对王朝柱的了解,我坚信,他要写总有他的充分理由。不过,心中仍有一丝疑惑:一个以写政治风云人物、特别是革命领袖人物见长的作家,为什么突然要去写一位企业家?读了王朝柱最近寄来的书稿,疑云顿时消去。

    乍一看,王朝柱和黄先生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一个是从写乐谱到爬格子的作家,一个是毕生都在盖楼房的建筑家;一个是人民军队的文职人员,一个是腰缠万贯的大老板。但从骨子里看,他们却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从相识、相知到互相支持、互相赞赏,绝不是偶然的。这还得从四十多年前的文化大革命说起。

    文化大革命中,王朝柱是个保守派。他不理解,为什么要打倒那么多的“走资派”和“反动权威”,为什么要如此无情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今天看来,他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在当年的历史条件下,他却是很“不识时务”的。为此,他挨了许多整,吃了许多亏,可以说,在“文革”中,他受了巨大的挫折与打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批斗、站板凳、坐飞机、游街等体罚全都经历了”。但他没有因此垂头丧气、悲观绝望。当他人到处冲冲杀杀的时候,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如饥似渴地读书、思考问题。他的读书量是惊人的,文学、哲学、历史……各种书都看,特别是钻研近现代历史和中国革命史,简直到了“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地步。正史、野史、传闻、轶闻……各种材料都是他的吞咽对象。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不少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理想破灭了,信仰失落了,从无限狂热走向无比颓丧,从无限崇拜走向怀疑一切。王朝柱不是这样。“四人帮”被粉碎之后,他和全国人民一起欢庆胜利,思考极“左”的教训,虽然他是文化大革命的受害者,他却能抛开个人恩怨冷静地看历史。积读书之所得,他从大量实际材料中了解到中国革命胜利之来之不易以及毛泽东同志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西方敌对势力掀起反共反社会主义和非毛化潮流的时候,他写出了《开国领袖毛泽东》《长征》《延安颂》《周恩来在重庆》等气壮山河的作品,弘扬革命正气,公正评价历史,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也引起黄如论先生的强烈共鸣。

    文化大革命爆发的时候,黄如论先生不满15岁。作为思想单纯的热血少年,他满怀热忱投身到这场风暴中去。他不仅在大风大浪中喝了几口水,而且重重地摔了几次跤。一次是两派群众组织打派仗,黄如论成为“对立面”的打击重点。于是怀揣全家积攒起来的20元钱,从闽东跑到闽西山区找他的堂姐,饱尝颠沛流离、东躲西藏之苦。还有一次是打倒“四人帮”之后,全国开始涌动经商热潮,正当黄如论承包一项工程干得很红火的时候,原单位突然通知他回去参加学习班,反思和检查自己的“问题”。由于他“态度不好”,被原单位解聘,承包工程所应得的酬金,也因为他有“问题”而一笔勾销。这就使他不但丢了饭碗,还因为兴办工程借了一笔钱而负债累累。年轻人遇到如此大的挫折,很可能一蹶不振,黄如论却有一股不服输、不气馁的劲头,他咽下苦果,擦干眼泪,重新承包工程而东山再起。更难能可贵的是,社会对他如此不公,他却没有怨天尤人。包括对待整过他、占过他便宜的人,他都以德报怨。黄先生事业成功之后,慷慨解囊办了许多善事,其思想因子,在三十多年前就种下了。

    人们常把有文化、有道德的企业家称为儒商,黄先生也曾被人这么称呼过。其实,他的主业不是搞商品交换而是搞物质生产。他一生不断地盖房子,从国内盖到国外,从福建盖到北京,又从北京盖到贵州、湖南、安徽、云南……他不是靠倒卖地皮、倒卖房子致富,而是亲手画图纸,亲自组织施工队伍,亲自在工地上指挥盖房子,从设计、施工到安装、销售一条龙干下来。如果说,没有上过文科学校的王朝柱靠自学写起传记文学和历史剧,那么,只上过小学的黄如论也是靠自学搞起了建筑设计。黄先生一生最佩服两个人,一个是他的祖先,朱熹的弟子和女婿,南宋大儒黄榦,一个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和创始人,大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毛泽东。他认为毛泽东著作不仅能指导革命和战争,也能指导为人处世和办企业。他不仅用毛泽东所阐述的战略战术来驾驭市场竞争,也把毛泽东所追求的为人民服务精神融化在自己的血液里。一贫如洗的时候,他最企盼的是赚钱,一旦有钱之后,他想的就不仅是钱,更有如何造福乡里,报效祖国。他生活简朴,讨厌骄奢淫逸、声色犬马。他喜欢读书、练书法,经常思考富有哲理性的社会历史问题。正是这样,他具有一般生意人所难以具备的广阔胸怀和长远眼光。

    上个世纪90年代伊始,西方大国对我国实行“制裁”,许多外国公司从我国撤资,黄先生却毅然从菲律宾回国,投资大陆大办实业。他捐款公益事业达20亿人民币,是名播海内外的慈善家。然而黄先生的报效祖国,并不只是体现在捐资办慈善事业上。他盖房子、做生意,在有利可图的前提下,必不可少的考虑之点是能否给老百姓带来实惠,他决不是专找房价最高、最能赚钱的地方盖房子。怎样既提高质量又压低房价,是他牵肠挂肚的问题。在北京完成金源饭店、金源购物中心等大型建筑后,他转到贵州、湖南、安徽、云南等地的二线城市盖房,就是考虑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建设做贡献。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在他胸中回荡,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也在他的心中燃烧。他是革命烈士的后代,可以说,他的血管里一直流淌着老红军的血液。

    王朝柱说:“黄如论先生本身就是一本大书。”这是积多年观察的由衷之言。他和黄先生相识八年,从见面点头到彻夜长谈,可谓一对知交。起先并没有想到写书,互相了解多了,于是有了满腹感慨。感慨和感想积累多了,于是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就有了这本书。王朝柱写的是一条人生道路,一种为人操守,一个精神境界,它可以存在于这个行业的从业者身上,也可以存在于其他行业的从业者身上。难能可贵的不在于从事的是什么职业,腰包里有多少钱,而在于有没有这种操守,有没有这种精神境界。读者还可以留意一下,王朝柱过去描绘的人物,多是声名显赫的历史人物。这次他写的是近在身边的同时代人,过去他也是满怀激情来描绘自己的人物,但他靠大量翔实的史料说话,一切都蕴藏在人物的形象之中,作者决不特意站出来说话。这次不一样,他公开以自己的视角审视黄如论,不但写出他对黄如论的感觉和评价,而且详细叙述了他们的交往过程,大量引用二人之间的对话。严格地说,这本书不但展示了黄如论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也是王朝柱人生奥秘和为人之道的一次曝光。正是有了一个企业家和一个作家的心灵冲撞,书中的不少章节才更加熠熠生辉。我读黄如论,也读王朝柱。一个是我的同乡,一个是我的老同学。把他们俩放在一起读,是非常有味道的。

黄如论的精彩人生

周明

    王朝柱30余万字的新著《我心目中的黄如论》出版了。

    这是一部为商界巨子、世纪金源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如论先生所作的传记。传记作者和主人公在各自领域都属于万人瞩目的领军人物:王朝柱是传记文学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编剧中的头牌和常青树;而黄如论则是房地产业、酒店业等业并举的商界大亨。正因为这样的身份并加上两人是相识八年的朋友,王朝柱写黄如论,便摆脱了过去传记作者所扮演的全职全能的叙述者和评论者的角色,而是将传记主人公和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相比照,用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来评价对方。这样的方式让作者本人也成为了书中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因而使得本书完全不同于普通的传记作品,形成了通过平等对话方式去展示主人公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的独特风格。或许,这也是书名之所以不叫《黄如论传》而叫《我心目中的黄如论》的原因所在。

    为颇受关注的成功人士立传,由于其广为人知之故,往往很难做到让广大读者众皆满意,正所谓“画鬼容易画人难”;另外,为巨商作传历来很难摆脱“拿来谁钱捧谁场”的流俗印象,作者往往会极尽阿谀奉承、歌功颂德之能事,让主人公读上去徒有空洞的高大的形象,而尽失同为血肉之躯的人性魅力。而《我心目中的黄如论》却让我眼前为之一亮:作者用看待一个平常人、一个挚友的眼光,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给我们勾勒出了黄如论从普通农家子弟走向商界巨头的传奇人生。这个过程是通过平视的角度完成的,因而读上去亲切随意,一下子便拉近了读者和书中人物的距离。可以说,这本传记是身处高端地位的两个成功者的对视,是通过与作者自身的对比,对主人公黄如论人格魅力和博大情怀的深层展露。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具有与众多同类作品所不同的脱俗品格和深厚内涵。

    传记作品的可读性,往往依赖被传者人生经历的传奇性。作为一个在事业上虽然极端成功的巨商,黄如论的个人经历却并没有太多的大起大落,其个人生活也缺乏太多的戏剧化的成分。然而,《我心中的黄如论》却有很强的可读性。本书分为“农家子弟”、“我要赚钱”、“我要回国”等七章,和众多传记的写法一样,是以时间顺序来描绘黄如论人生经历的。但与众不同的是:作者王朝柱用他非凡的掌控节奏的能力,让书中内容的展开形成了极富动感的起伏跌宕,读起来引人入胜,让人难以放手。我想,这与他多年来身为许多备受大众喜爱的电视剧、电影的编剧不无关系,也与他曾经是一个成功作曲家的经历不无关系。人们常说天才往往都是通才,在作家王朝柱身上,这一点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通读《我心目中的黄如论》,我觉得在感受黄如论这位令人尊敬的企业家奋力拼搏、报效社会和助人为乐等感人故事的同时,本书通篇都洋溢着一股正气,它体现在作者和传主的敢爱敢恨、敢拼敢闯上,体现在他们的满怀激情、敢作敢当上,更体现在两人的扶危济困、仗义疏财上。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那股浩然正气,让我恍惚间觉得这并非一本企业家的传记,而是一部寓意深厚的有关人世间生活哲理的经典。

    世纪金源集团麾下的酒店、住宅和各式各样的大楼遍布北京和全国各地,早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道道亮丽风景。《我心目中的黄如论》又让我了解了这个商业辉煌的深层背景和幕后的故事,更知道了其创始人让人敬佩的一个个故事。本书的作者王朝柱,是当代成就斐然的著名作家,他相继出版了《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爱的旋律》《蒋介石和他的密友与政敌》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早已经为广大读者耳熟能详,产生了巨大社会影响。而他担任编剧的《巨人的握手》《张学良将军》《周恩来在上海》《开国领袖毛泽东》《延安颂》《龙云与蒋介石》等电影、电视剧,更使他的名字为成千上万的观众所熟悉。本书的出版,既是对传记文学风格的一次丰富,也是王朝柱创作生涯上的又一次新尝试、新探索和新的飞跃,可喜可贺!

天行健 勇者不息

范咏戈

    王朝柱的传记文学《我心目中的黄如论》,在我看来是写给那些想拥有金钱和已经拥有金钱的人看的一本“教程”。这么看,书的读者涵盖了我们这个物质社会中所有的人。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时时刻刻都与金钱打交道,金钱对我们显得如此的熟悉,却很难使我们感到好奇。是啊,金钱的规则显得如此的简单:如果你有钱,你就可以得到你所要的;如果你囊中羞涩,你就必须去赚钱,否则就要饱受饥寒。《我心目中的黄如论》写的黄如论先生在创业初期,也是抱着一种偏执的心态接近和深深地爱金钱,并且以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去获取它。书中真实地展现了黄如论创业的魄力、挫折与智慧,他终于成了金钱的主人。

    如果《我心目中的黄如论》仅仅写到这一点,那它就是为一个大亨立传,有的读者甚至还会因此想到作者的动机,而对这本书不屑一顾。王朝柱肯定不会写这样一部报告文学。凭借他和传主多年的交往和理解,他从一向低调的黄如论先生那里挖掘出金钱背后的内容,对于金钱的思考。黄如论崇拜毛泽东,这一点上他们俩找到了共同点。黄如论靠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指导他的创业和管理,这是王朝柱传记文学的一个独有发现,也让读者兴味盎然。作者的思辨和传主的行状呈平行展开,既有采访见闻,更多的是对金钱意义的探询。这部书后半部主要是写“善举”。从这里展开黄先生的商业道德和他的“舍得”思想。它启发我们理解了这样一些道理:金钱必须首先在我们心中具有力量,它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具有力量;我们会因为自己有钱与否而采取不同的行为,但前提是我们必须相信金钱的价值;从另一种意义上说,金钱还是一种关系的载体,它使我们能与别人合作,它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安排自己的能量。

    一句话,金钱的生命力来自于它潜藏的本质。我们每天为了生计而辛劳,却常常忽略金钱深层次的意义。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那些想成为一切主人的人,却往往沦为奴隶。”当自然的人与社会的人越来越紧密地相融并尖锐冲突时,当空气、水、自然和风光都有了明码标价时,很难说人类会不会走入一个两难怪圈。黄如论先生之所以成为了一个自由的人,挣脱了金钱的枷锁,成为了金钱的主人,他在前行中能够不丧失自我,在金光迷离中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你甚至可以简单地归于他对毛泽东的崇拜。毛泽东说:“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天行健,勇者不息,大哉,黄如论!在我们今天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心灵鸡汤的滋补时,《我心目中的黄如论》不仅使黄先生休声美誉,天下所闻,也使读者探骊得珠,闻鸡起舞。《我心目中的黄如论》称得上是一本青钱万选的人生教程。

在制高点上对话

阎晶明

    听两个聪明人对话是一件有趣的事情。王朝柱的《我心目中的黄如论》,不是一本关于成功商人黄如论发迹史的传记,而是两个成功人士坐而论道的对话文本。像王朝柱这样习惯了追寻领袖级人物足迹的作家,黄如论更像一个同行者,一个同道人。所以这本长达30万字的传记作品,是两个人之间的漫长对话。从一开始到结尾,全书都如同书名一样,闪现着两个人的面影:“我”和黄如论。

    叙述者“我”显然是一个心气很高的人,他从一开始要向读者说明的,不是“传主”黄如论如何了得,替他“亮剑”,而是要找出足够的写这本传记的理由。所以我们读到的是作者与“传主”相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两个人之间互相欣赏、一拍即合的过程。比起传记文学通常采用的“仰视”式的姿态,对话方式不仅仅是个姿态问题,它事实上对作品产生的主题内涵是有直接的影响作用的。在书中,王朝柱既寻找黄如论与一般商人不同的地方,也寻找黄如论与自己的共同点。都是农民的儿子,都有穿着草鞋登堂入室的经历,这个经历并没有让人沾沾自喜,志得意满,而是时常能够以回望的姿态告诉自己,一切得来皆不容易。所以,我读这部书的突出感受,是面前总晃动着两个人的面影,他们在通过对话、交往,证明共同的人生信念与理想,也反映出在同一个时代,两种不同的人如何迈向人生的高峰。

    对于曾经沧海的人,这是一本观察自我和时代的大书,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部生动的励志之书。黄如论是个成功的商人,他自己有独特的人生经历,艰难的成功历程。成功后的黄如论有兼济天下的胸怀,广泛从事慈善事业。王朝柱是个文人,他的成功是将目光专注于现当代中国发展史上功名显赫的领袖人物。这看上去是两种不同的选择,内里却有一种很好的契合点:寻找并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将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到一起,发现人格的光辉并在自己的人生中努力实现。说实话,商人的成功可以数字化,对普通人来说是抽象的天文数字。人们记住的是他们成功之后的“非商业”作为,由此才决定是否去追索其成功的道路和秘诀。黄如论富到何种程度我们不能评价,因为财富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空间。但他有一种非常值得我们钦佩的作为,就是“慈生我心”、“善行天下”,也即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一个人在成功的向上过程中展现出意志、信念和勤奋、执着,在事业的巅峰处又流溢出慈善和爱心,这样的人生即可称完美。相信王朝柱这样目光专注于领袖人物的作家,之所以会选择黄如论作为写作对象,正是看中了他身上这样一种完整性甚至是完美性。

    事实的确如此,在今天的中国,财富的奇迹遍地都是,个人的财富力量同样颇多传奇。但财富对社会公众的作用,如何消解普遍的“仇富”心理,却是财富拥有者应当自觉思考和担当的责任。通过王朝柱的叙述,我们知道黄如论是一个有诚信、知感恩的企业家。他的经商之道从一开始就有一种责任意识。王朝柱本人买房的经历是一个很好的佐证。黄如论在达到事业高峰之后并没有改变这一初衷,他善行天下的举动让人读出了一个现代企业家的境界和胸怀。读《我心目中的黄如论》,我对此印象深刻,也坚持认为,不是财富,而是这种理想主义者的境界让一个作家展开一场漫长的对话。也正是王朝柱这样的作家,让黄如论愿意开始一次彻底的心灵对话。而这场对话的精神内涵,对这个日益物质化的时代的人们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对话者并不缺乏人人趋之若鹜的“物质”,他们不是以“愤青”的态度指斥物欲,而是告诉人们通过诚实勤奋的劳动来创造财富,用财富来回报社会。这是两位理想主义者的对话,但这种理想不是空想和玄虚,而是建立在充实的现实人生基础上的更高追求。这是我认为《我心目中的黄如论》最大的价值,也是它最具启示意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