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大型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在人民大会堂与观众见面,该作品以饱满的情感及独特的形式赢得了广泛赞誉,其中许多具有震撼力的场景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在“我的家园”场次中,舞台被硕大的、揉出皱褶的牛皮纸覆盖,舞者隐藏在纸下运用肢体前后、上下等运动将覆盖着的牛皮纸巧妙地“塑造”成土地、山峦、沟壑等形象,配合红蓝灯光的交叉运用,愈发突出山峦阴阳立体感和沟壑起伏纵横的气势,随着“山湾湾,水湾湾”的歌声,舞台后区平台上由人和道具组成的一幅犁地的情景缓缓地横向走过,与此同时,意象的“土地”自动铺排开来形成纵向一陇陇蜿蜒的田埂,舞者用生活化的动作在田埂上播撒着希望的种子。
在“曙光”场次中,首先进入眼帘的是由600名男舞者在舞台后区用拥挤的人体搭建出一面仰斜的“墙体”,舞者被锁定在这个特定的空间里,仅利用头部、双臂和上身搭建出各种意象性造型,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张张扭曲而痛苦的脸庞上呐喊的大口,和充满了“前仆后继”精神的全体舞者头部和上身的起伏。当舞者身着黑衣与露出的无数只连接扭牵在一起的手臂形成鲜明对比时,更加突出了被束缚和反束缚的整体抗争的气势。结尾时,当全体舞者举起手中各色长条小旗子猛烈地晃动着,观众看到的是一面爆发了的“墙”。
前不久笔者观看了内蒙古自治区歌舞团一部新编的舞剧,其中一个场景记忆深刻。编导运用内蒙古特有的怪柳林为背景,将怪柳树枝夸张至超长,变成恶势力手中的刑具,在特定情景之中,利用柳枝道具占领高空间,与受刑者(男主角)展开一场充满强烈情感震撼力的舞段。准确地讲,这里没有舞蹈,只有一种情景,仅利用道具与人物展开空间构图,形成一种形式语言,为人物形象塑造及作品主题表达营造一个具有语言环境的氛围,使用强烈的视觉冲击达到刺激观众情感的效果。
细数起来,近几年在中国舞台上使用如此手法创作作品的实例不胜枚举,在张继钢的作品《一把酸枣》和《解放》中同样运用了类似的表现手法,而且有些场景无论从情感到形式都做到了极致,形成了以张继钢为首的一种创作风格,并在全国大有迅猛传衍之势。面对这种现象的出现,值得我们做进一步探究,在此笔者尝试着对其进行分析。
根据对上述作品的描述和分析发现,该创作手法存在着共同的艺术特征和创作规律。
一是运用可以利用的一切舞台手段,包括舞美、服装、道具、灯光,道白、哑剧等手段为主题服务,综合各种艺术形式以达到视觉上的冲击与震撼为最终目的。二是忽略或少用整段的常规舞蹈动作,强调人体与道具的配合,以大型构图画面为主,营造整体氛围。三是形式夸张、准确,且具有语言的功能。
本文在此将使用该创作手法而产生的作品形式姑且称之为“情景舞蹈”或“情景舞段”。
“情景舞蹈”现象的出现,首先应该归于观众视觉的需要。因为,看新奇之物是人之本性,任何精彩的表现经过多年风雨冲刷,保持永久的激情相对困难。中国舞蹈走过了几千年的历程,特别在近60年中得到了长足发展,但随着国人文化素质的提高,审美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巨变,特别是近年,一些陈旧的形式及表达方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不容置疑的社会现象。创新是艺术发展的生命线,中国舞蹈编导面临这样的境地,只有自身的发展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近20年,国内舞蹈编导运用科学的编舞方法,对人体动作进行解析,深入挖掘人体本身的潜力,将动作的开发和使用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打出了一片前所未有的新天地,涌现出一批动作优美流畅的优秀作品。但是,在人们惊讶与感叹人体动作魅力之时,也在慢慢思考和探索着新的创作手段。
我们历来提倡舞蹈是简化和有秩序的艺术,但是,进入21世纪之后,我们发现,光单纯的简化与秩序是不够的,编舞不仅依靠秩序,也许还需要刺激,需要各种观众喜爱的手段来帮衬舞蹈,才能使广大观众走进剧场,欣赏舞蹈艺术。特别是随着广场艺术的发展,“俯瞰艺术”的出现同样是社会需求的结果,由于物质条件发生了变化,观众欣赏艺术的空间不再局限在传统剧场里,而扩展到广场或体育馆,如奥运会开闭幕式等大型艺术作品,随着观众由坐在舞台下仰视作品到体育场馆看台俯视作品转换了观赏空间,艺术创作同样要做出变化。因此出现了几百人甚至上千人聚集的,以大型的具有震撼力场景及构图为主的创作方式,而与之有共同之处的“情景舞蹈”因此孕育而生,成为当今舞剧和大型晚会作品中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之一。
变化,从某种角度讲是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模式出发搞创作不易于艺术的发展,诺威尔对芭蕾的贡献就是将芭蕾与戏剧结合而形成舞剧。“情景舞蹈”现象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由小道具群舞慢慢演变而来的形式,在中国舞台上有越演越烈之势,而且有些作品由于形式与内容的一致的确赢得了观众的掌声,其效果不言而喻。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以道具为主,以人为辅,利用人体支配超出人体许多倍的道具,以最终营造一种整体氛围为目的创作手段,也许仅仅是诸多创作手段当中的一种,也许只适合部分作品主题表达,不能当成一种创作潮流而一拥而上。其实,我们的动作编排水平还处在爬坡阶段,还有许多动作难题需要解决,让我们关注的目光回到动作本身,让道具为我们锦上添花,也许这样更符合舞蹈创作的规律。
但无论如何,“情景舞蹈”的现象已经在中国发生,从它视觉冲击力的角度讲,已超出了纯粹的肢体动作,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效果。一切新事物产生的价值最终需要历史做出评价,让我们拭目以待它的发展历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