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琦:内蒙古舞剧创作的推手
http://www.cflac.org.cn    2009-12-18    作者:斯琴高娃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王世琦的著作《舞坛寻梦》出版发行之际,我回想起他从上世纪80年代起,对内蒙古舞蹈事业的热情关注,对舞蹈人的倾心指导……

    1979年我担任内蒙古舞协秘书长职务时,第一件工作就是开办内蒙古舞蹈编导研究班,培养一批舞蹈编导,以繁荣内蒙古的舞蹈艺术创作。1981年春天,这项工作在内蒙古文联、内蒙古文化厅领导的支持下得以实施。而最幸运的是,我们请到了王世琦老师担任主讲。

    舞蹈编导班的学员都是来自内蒙古各盟、市歌舞团、旗县乌兰牧骑的年轻编导,共45人。学员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分了甲、乙班,也仍然难以克服语言问题带来的困难;有些学员不仅不懂汉语,有的连蒙语也仅是小学水平。我把王老师的讲义,翻译成蒙文,但找不到能准确把握舞蹈艺术专业术语的翻译家。因此,理论的接受和理解成为大问题,因而,在小品练习的课堂上,常常出现很多笑话,蒙古族学员巴根那,难以用肢体语言表现小品练习的主题,只好边做动作边说:“王老师,这是春天来了,这是花开了,这是河水哗哗流……”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但王老师不仅不笑,还十分肯定巴根那有想象力,并马上以此举例,借机说明想象力是舞蹈编导艺术十分重要的要素,是舞蹈编导必须具备的心智素养。

    从阳春三月到收获果实的秋天,王老师精辟、严谨的舞蹈理论讲评,生动有趣的小品练习,热情洋溢的讲学风格,深深感动着全体学员,在我们这些对舞蹈编导理论懵懵懂懂的学生心田里,播下了舞蹈艺术理性的种子,浇灌了智慧之水。

    编导研究班结业时,学员们创作了14部舞蹈作品(其中一部是舞剧)。而在当时,舞蹈专场晚会在内蒙古舞蹈创作演出中是没有先例的,而更重要的是这些学员回到单位以后,激情满怀地投入到舞蹈创作中,内蒙古的舞蹈创作呈现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繁荣景象。尤其是舞剧作品的创作,更显突出。内蒙古的舞剧创作在上世纪60年代的《乌兰保》和80年代的《达那巴拉》以后,没有新作品。但王老师给内蒙古的乌盟歌舞团、鄂尔多斯歌舞团等团队指导创作排练出《格斯尔可汗》、《东归的大雁》、《森吉德玛》等舞剧作品。舞剧成功上演,反响热烈,屡屡获奖,成为内蒙古舞剧创作历史上的里程碑。舞蹈大师吴晓邦看了舞剧《东归的大雁》后写信给乌盟歌舞团,高度赞赏此剧为:“《东归的大雁》是最近几年内我国舞蹈界最精彩的一部民族舞剧”。

    在内蒙古讲学和指导排练舞剧的日日夜夜里,王老师是拖着重病进行工作的。乌盟是内蒙古最寒冷的地区之一,冬天的寒风吹在脸上如刀割一般,气温经常在零下30度,而鄂尔多斯是干旱地区,泼在地上的水刹那间蒸发得干干净净,但王老师从来没有叫过苦,像一团火,为内蒙古的舞剧事业燃烧着。

    继《森吉德玛》、《东归的大雁》、《格斯尔可汗》等舞剧上演之后,内蒙古兴起了创作舞剧的热潮,从东部区的《安代之歌》到呼伦草原的《呼伦与贝尔》、自治区歌舞团的《中国心》以及呼市民族歌舞团的《血染的风采》等,每一年都有一部舞剧上演。这些舞剧的编导者基本上都是王老师的学生。

    从1981年内蒙古舞蹈编导研究班起始,内蒙古的舞蹈编导队伍涌现了曹晓宁、林树森、扎那、东巴达玛、托娅、吉木斯、王建国、李小庆、戈根珊达、付丽霞、邰和平、任淑华等具备舞蹈编导专业知识的一大批精英。他们有的还走上了艺术管理的领导岗位,有的在文化艺术产业里出色运作。这些成就的取得都与王老师倾注的心血分不开。

    内蒙古舞蹈事业的发展一直得到大师级舞蹈家的关注,如上世纪40年代吴晓邦给内蒙古文工团排演的第一部蒙古族生活题材的女子双人舞《希望》,贾作光以超前的文化意识奠定了蒙古族舞蹈艺术基石,而王世琦加速了内蒙古舞剧创作的速度,使内蒙古的舞剧艺术以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在中国舞坛绽放异彩。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深深感谢王世琦老师对内蒙古舞蹈事业的卓越贡献,我们将以更加精美的舞剧作品回报王老师为内蒙古舞剧艺术付出的汗水和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