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马来西亚国际艺术博览会于近日在吉隆坡国贸大厦会展中心举办。这是马来西亚艺博会自2007年举办以来招展规模最大、参展画廊最多的一次艺博会,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家画廊和和艺术机构齐聚吉隆坡,泛亚太地区的当代艺术再次集合,让马来西亚公众看到一个动态而富有生机的艺术图景。
艺博会聚焦东南亚
据马来西亚艺博会主席沈哲初介绍,在2007年第一届艺博会招商的时候,全马来西亚几乎没有一个画廊对于参展有信心,最终只有100多个画家以个人的身份参与其中。但艺博会依旧卖出250万马币(约合500万人民币),第二年成交翻倍,达到530万马币(约合1000万人民币),到今年艺博会已经有能力在60多个申请参展的画廊中砍掉一些质量一般的画廊,使得今年作品质量基本能够展现马来西亚最优秀的艺术品质。今年艺博会整体组织费用大约花费八九十万马币,加上宣传推广的费用,总计大约150万马币。而且马来西亚政府为本土画廊参展提供了50%的展位赞助。
从艺术博览会上我们可以发现,在马来西亚本地的一级画廊大约有50家,其中既有专营古代经典艺术,也有偏向现当代艺术的。由于参展画廊数量并不多,加上画廊本身也并没有明确的分类,所以艺博会难以像国际大型艺博会一样将展区按照艺术品种或者学术定位来分类。这也说明,和中国突飞猛进的艺术市场相比,马来西亚的市场尚在草创摸索阶段,并没有哪一个品种的作品市场尤其突出,这造成了鲜有画廊有能力专营某一类型的作品。而在购买能力上看,由于收入相对平均,虽然有一些马来西亚企业家已经在凭着个人爱好和兴趣消费艺术品,但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并不购买艺术品。财力不够,人口少和艺术教育的不普及造成的艺术品买卖还未成风气,马来西亚艺博会如今能够展示的是当地最真实、最基础的艺术市场。
如果说当下艺博会的举办如雨后春笋,不如说当代艺术的“热钱”在起作用。经过两届博览会的历练,展会组织团队也在探索——艺术热的背后到底是什么,人们判断艺术何以成为艺术的标准是什么?“经过前两届博览会,每次我们都会欣赏到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作品。”沈哲初说,“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把全世界的当代艺术带到吉隆坡,会帮助马来西亚的艺术爱好者,让他们也可以在多样综合的资源中拮取自己喜欢的艺术品纳入到自己的收藏。同样,艺术博览会的举办对文化交融也是一种促进,这在新加坡和印尼已经得到证明。”
艺术博览会通常会带有一些学术诉求,试图通过自己的姿态引导市场的发展。但是,马来西亚国际艺术博览会却以自己平民化的方式来普及、推广艺术。走进展会现场,不会出现各类奢华的排场,也没有炫目的所谓学术主题,有的只是主办者精心打造的艺术氛围,以及在这种氛围中所能感受到的切近生活的艺术体验。从某种角度上看,马来西亚艺博会的整体风格就是艺术无需沉重,艺术融入生活。
“学院明星”计划海外启动
在马来西亚国际艺博会上,“学院明星——马来西亚艺博会09特展”引起当地艺术和收藏界的关注,这是东南亚地区首次举办高规格的学院艺术家作品展,同时也是中国学院艺术家第一次以整体形象亮相海外。本次展览共有18位艺术家参加,他们均来自或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包括毕建勋、丁一林、王少伦、胡伟、蔡志松等实力派“学院明星”在内,向东南亚观众展示了油画、雕塑、国画等类型的52件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是中国和马来西亚建交35周年,“学院明星——中国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家作品特展”也成为中马两国民间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事件。对此,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说,在中马两国建交35周年之际,这个展览推荐艺术家参与交流,体现出文化上的自动性和主动性,这将是中马两国民间艺术交流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