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2009年贺岁档期众多影片争相放映,电影市场呈现兴旺景象之际,由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支持,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主办的中国电影博物馆第三届青年论坛之青年电影发行人论坛12月12日在京举行。
此次论坛的主题为:拓展发行市场,做强电影产业。这恰如其分地传达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继续推动连接制片和放映环节的发行改革,来加快电影产业的全方位发展。谈到发行之于整个电影产业的重要性,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会长杨步亭强调,制作是头,市场是腿,发行则是腰,处于整个电影产业链中间位置的发行环节,起着衔接电影制作与电影放映的重要作用。抓住了发行环节,就等于抓住了电影产业的命脉。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毛羽表示,近些年来,中国电影的市场化、产业化和数字化改革,都以发行为重点,紧紧围绕中间环节的改革,带动了制片和放映两端的复兴,实现了电影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越来越多的电影从业人员,充分意识到了发行更准确地说是电影宣传、策划和营销的重要性,并将此带入到电影产业链的各个领域,从而产生出大电影产业的理念。他强调,正是发行的觉醒让中国电影充满了创新、挑战和惊喜。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的产业化改革开始逐步展开,其中发行业的第一步是让制片业与市场开始挂钩;2001年,面对中国加入WTO的压力,面对中国电影市场持续低迷不振,国家广电总局颁布了院线制改革,实行以院线为主的发行放映机制;2002年6月,有7家民营企业第一批获得国产电影的国内发行资格,长期以来电影发行权由国有企业所控制的局面自此被打破;2005年,广电总局又发布了补充规定,允许香港和澳门服务提供者经由内地主管部门批准后,在内地试点设立独资公司发行国产影片。随着广电总局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国产片发行市场已经全面向国内开放,除了原有的以中影公司为龙头的国有制片发行单位,越来越多的民营公司参与了市场的竞争,并逐渐成为了国产片发行市场的主体。在发行模式上,小作坊方式已经逐渐退出市场,取而代之的是大宣传投入、大营销、大拷贝量投入的新型发行方式。如今,这种新型发行方式已成为主流发行方式。
“大约在五六年前,我们还在讲如何让电影生存下来的问题,今天的主题则变成如何将电影做大做强,变化何其之大。”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感慨到。据了解,2008年全国电影票房增长30.5%,达到43.41亿元,为近5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其中国产影片票房增长超过50%,国产影片的市场份额超过60%。1亿元以上票房的国产影片达9部,2亿元以上票房的影片达4部。而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透露,今年中国电影票房则有望突破60亿元,综合收入近100亿元,电影院数、电影银幕数等各项指标,都将创历史新高。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主任俞剑红说,无论是政府,还是电影业界和学界的人士,对于中国电影市场这种喜人发展的态势都是非常兴奋的,这种兴奋一方面是因为电影市场的急速发展确实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而另一个方面,则是我们从中看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潜力还是巨大的。
如何挖掘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发行行业所能做的功课还不少。尹鸿认为,好的发行人一定是好的策划人,甚至是有一定融资能力的策划人,这样才能把电影产品有效地与市场进行联动;另外,积极地打造和维护品牌也是重要方面,在宣传、推广、发行的时候对这些品牌的维护和塑造,应成为工作当中重要部分,特别要防止恶意营销与发行。中影集团新闻发言人兼电影发行放映分公司副总经理翁立则谈到,随着数字时代、3G时代的来临,除传统影院发行以外,电影的网络发行、手机发行,多种新媒体发行盈利模式应运而生,正在为中国未来大电影产业发展进行有利的探索。毛羽则强调,当所有的院线、所有的影院和所有的放映厅都开放胸怀迎接更多影片的时候,影片内容、策划、营销、宣传、发行,同样应该有自由飞翔的能力,有更丰富的想象力和更脚踏实地的执行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更多的观众请进电影院,才能真正做大做强电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