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引起诸多关注的两则文博新闻,均把关注视角转向了“摸清家底”:一是在全国40850个乡镇中的39573个启动实地调查,并有35957个乡镇已经完成的情况下,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调查登记的新发现文物为550283处,已消失文物达30955处;二是圆明园罹难149周年之际,寻找圆明园流失海外文物调查寻访小组启程赴美考察、收集相关资料,以期令圆明园遗物存世、收藏和分布有一完整记载。如今,海外寻访还在进行之中,而国家文物局对普查数据的相关情况却已有回应。
新发现文物比重占七成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0月31日,全国各级文物普查机构共投入人员4.7万余人,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累计已投入文物普查经费10.43亿元,其中2009年已到位3.36亿元。全国40850个乡镇中,已有39573个乡镇启动了实地调查,其中35957个已经完成;全国实地文物调查启动率为96.87%,完成率为88.02%。全国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76215处,其中新发现550283处,占总量的70.9%;复查225986处,占总量的29.1%。
分析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所占比重超过七成,分析原因,国家文物局指出,这是由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造成的,乡土建筑、工业遗产、20世纪遗产、文化景观、文化线路、文化空间、老字号等新增文化遗产类型在这次普查中得到充分重视,因而在新发现文物点中占有较大比重;加之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规模空前,调查队员整体素质提高,使用设备更加先进,提高了普查的时效性和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完整性,此外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也增加了普查的覆盖率和完成率,令新发现文物点的数量增多。
四大原因造成文物消失
针对受到关注的30955处已消失文物的问题,国家文物局表示,所谓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是指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规定时点(2007年9月30日)前已经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在调查时不复存在的情况,实际包括文物点消失和统计数量减少两种。现已掌握的消失文物主要是尚未定级的不可移动文物,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相对较少。
根据国家文物局的了解和分析,大规模基本建设和城乡建设乃是文物点消失的重要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大型水利建设工程、大型长距离能源输送工程、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等基础建设项目纷纷上马,城市化进程加速,新农村建设开展,大规模城乡建设项目与日俱增。尽管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力争做到基本建设工程避让文物点,采取了考古发掘等抢救性措施,抢救文物、留存相关资料,但仍有确实无法避让而导致文物点消失的情况。在重大自然灾害和各种地质灾害(如地震、水灾)造成文物消失的同时,各种行政违法、刑事犯罪(如盗掘)以及生产生活活动对文物的破坏,也造成了文物点消失。
除以上原因外,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距今已近30年,由于当时的技术手段、工作条件、经费投入有限,使部分文物点在调查登记和记录方面不够准确、全面,造成在这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调查队员在现场复查时无从查找,导致数量减少。而文物普查统计方法的变化也是原因之一。为更加科学准确地统计文物点数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对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的认定和计量标准进行了规范和统一。各地根据新的标准,对原有文物点进行重新梳理、认定、登记,出现了已登记的文物点被合并的现象,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数量的减少。国家文物局表示,此类客观现象在全国各地区普遍存在。
文物保护需社会共同关注
针对当前普查现状,各地正在积极加强质量控制,及时做好新发现文物的保护。例如,河南、四川等及时把新发现文物点公布为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工业遗产、20世纪遗产、乡土建筑、文化景观等新型文化遗产在普查中得到充分重视,山东、浙江、福建、海南等水下文物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
文物古迹的价值在于它们能给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述着活生生的历史,而摸清家底、保护文物,也是全社会需要共同关注的工作。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示,众多群众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提供线索、担任向导,表明保护文化遗产已逐渐成为根植于人民群众内心的自觉行动。但同时却仍有不好消息传来,就在上个周末,被占用租住而私搭乱建严重的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拈花寺发生了火灾事故,相比自然灾害的不可预见性,这些人为破坏更加令人惋惜。
目前,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仍在进行中,距调查成果的公布还有两年多时间。国家文物局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对普查数据做科学的统计、整理,特别是对文物消失的原因作深入分析,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对于涉及文物保护的大型建设项目坚持依法审批;加大投入,增强不可移动文物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大打击和执法督察力度,遏制违法犯罪行为。对于人为破坏造成的文物消失的情况,将进行调查,找出原因,有关情况将及时公诸社会。在下一步的文物普查工作中通过加强质量控制,完善调查统计方法,使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更加科学、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