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浗鏂囧鑹烘湳鐣岃仈鍚堜細

19125年4月22日 星期二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首 页要 闻地 方维权行动文艺评论九州副刊书 缘艺术星河特别关注百家论艺艺海春秋世情写真
重大报道专 题钟鼓楼艺苑走笔名家访谈记者专栏报社动态刊登广告订阅报纸联系方式|报社简介|
主题性创作与美术本体问题的探讨
http://www.cflac.org.cn    2009-12-11    作者:林子    来源:中国艺术报

    日前,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巡回展在浙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理论家和部分创作者汇聚于此,总结和前瞻主题性美术作品的创作和发展。与此同时,京城美术界也因前不久以展示20世纪40年代以来以西藏为主题的“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而为之一振。一时间,关于主题性创作这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命题再次进入当代美术视野,各种讨论此起彼伏。

    回顾60年新中国美术史,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由关山月与傅抱石合作完成的《江山如此多娇》算是主题性创作的一个典范。中央美院教授薛永年在解读这幅作品的美术史意义时曾表示,以毛主席诗词为题创作的一幅中国画作品,体现了美术家在新时代对诗词意境的追求,延续了中国画传统的诗画理念。此外,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这幅作品的创作完成解决了一个用中国画的形式语言完成巨幅创作的很多技术性问题。

    联想起在“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上,我们看到的:董希文在《春到西藏》色彩碰撞隐约发出的叮当声中开启了中国油画民族化之路,吴作人在表现青藏高原时一扫比利时时期深沉厚重的调子转而追求纯净、透亮的色彩效果,以及詹建俊在一次次入藏写生中滋生了自觉构建油画艺术的中国学派的想法,这一切都提示我们,主题性创作是与解决中国美术的本体问题密切相关的。

    中国美协名誉主席靳尚谊,曾在不同场合提醒广大美术家,在艺术观念多元化的当下还是要认真研究艺术创作的小问题,并强调技术是一点也不能含糊的,这是水平问题。而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吴长江也多次表示,广大青年美术家要认真研究艺术规律,解决实际创作中的问题。如果说过去20年,中国美术界广泛存在沉迷于自我表现和喜好“标新立异”的现象的话,那么如今类似重大历史题材这种主题性创作,就是我们回归美术本体问题研究的一个助推器。

    在这次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有几幅作品值得我们仔细体味。由中央美院教授唐勇力创作的《开国大典》,因其题材和表现方式而备受关注。众所周知,董希文在油画《开国大典》中用巧妙的构图创造性地实现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视觉平衡,而詹建俊在谈到唐勇力这张中国画《开国大典》时也颇有深意的表示,这种并排站立的构图是经过审慎考虑的。也就是说,看似简单的并排呈现百余个历史人物背后,隐藏着美术家在中国画传统的散点透视与当代审美取向融合中找寻视觉平衡的探索。而由中国美院院长许江等人创作的《1937·12·南京》没有拘泥于人物与情节的描绘而是着重营造肃杀、悲壮的氛围,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当代美术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性主题创作的一种探索。

    按照学界普遍认同的阐释学和接受学理论,一切历史都在与现在的关联中发生作用,因此可以不断被书写,而艺术作品也获得了对历史经典和历史事件不断解读与阐释的合法性。进而,我们才能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耗资最大也最为集中的一次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主题性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值得总结和反思的事情自然不少。尽管曾有学者表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不少代表性主题创作具有某种政治宣传的功用,但我们不能忘记侯一民那句深情的话语,“我们是在用激情与信仰表现那个伟大的时代”,其中包涵的对国家和民族以及对待艺术的真诚值得当代美术家学习,而更为重要的是,每一次大规模主题性创作都是集中研究和解决美术本体问题、反思当代美术创作、推动美术发展的良机。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中国艺术报社
中国艺术报社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南沿11号 邮编:100009 电话:010-64025528
信箱:cflac@126.com  京ICP备050673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