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至12月8日,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主办,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承办的“大道同行——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特邀展”在北京时代美术馆隆重举办。以邀请展的方式,展出靳尚谊、杨延文、许麟庐、刘继瑛、侯德昌、张立辰、郭怡孮、林岫八位中央和省市文史馆馆员的国画、油画和书法作品60余件。这是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系列艺术联展中的首个展览,同时也是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法人代表杨延文主持工作以来的第一个大动作。自今年9月著名画家杨延文获任该院院长以来,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热点,也是画院同行关注的焦点,具有丰富管理经验、擅于文化战略思维的杨延文先生将在画院改革、创新管理上有怎样的新思维呢?近日记者专访了这位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的“新掌门”。
记者:此次展览的主题是“大道同行”,在参展作品的选择上有何特别之处?
杨延文:此次展览旨在向公众推介中央文史研究馆及文史研究馆系统内大家云集、多元荟萃的特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表达多样化的共享性与互动性,进而以严谨的视角深入剖析当代中国画、油画和书法的发展脉络及当下的良性创作状态,在中西艺术交融和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展现经典艺术的魅力与光辉。因此,这次展览我们想推出一个新理念,而选择参展作者和作品至关重要——首先必须是德高望重的大家,在全国早已形成影响;二是有独立的学术取向和学术成就,在学术领域影响独到;三是要在年龄结构和作品结构上形成互补。
我希望用比较独特的视角来策展、组合作品,4位花鸟画家中,许麟庐和刘继瑛都是90岁以上德才望俱佳的老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分别呈现了大写意和兼工带写的不同风貌,张立辰、郭怡孮则在70岁左右,前者是南派传承人,后者是北派继承者;两位书法家的作品古朴典雅、别有新意,侯德昌任教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擅长隶书和篆书研究,其书法具有独特面貌,林岫是女性书法家,自作诗词很有文采,有一种平和的书卷气,书法用字表意的功能可谓一气呵成;两位油画家是靳尚谊和我,一人展出人物肖像,一人展出风景画,作品都融入了民族风格。因此,此次展览是年龄、地域、性别、书画、中西、题材相互比照融合的最佳组合,形成珠联璧合、互补激励的效果,让观众在与参展书画家的交流、碰撞中,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我希望这种组合方式会对未来的一些展览产生些许启示作用。展览中,书画家们在艺术的“大道”上碰撞出了十分珍贵的思想火花,共同追逐着美好的人生理想,并在所获得的共识与共鸣中奋进“同行”。艺术哲理是相通的,而这也是展览取名“大道同行”的缘由所在。
记者:观众在观看展览时会发现参展作品的尺幅都不大,这与时下很多“气势型”展览形成鲜明对比,请问用意何在?
杨延文:我一向主张小展览、大动静。如果创作盲目求大,而驾驭能力不够,那就必然造成粗制滥造、以势唬人,须知艺术内在的含金量是讲究平和、完美和亲近人的,过分剑拔弩张,会吓跑观众,就像嗓子不好的人声嘶力竭地唱高音一样。中国不是没有大画,很多楼台庙宇中都有大的壁画,如同现在的广场艺术,那需要大。但对于以追求境界为最高目标的中国画来说,要求内涵丰富、技巧到位,要让欣赏者买账。创作者在不吐不快时才能迸发出激情,将万千思索转换成艺术形象。现在往往是任务式创作、命题作文,结果是可以产生作品但却都不到位。《国际歌》、《东方红》为什么能够传唱不衰,因为它们是人们的内心流露,再经过千锤百炼的字斟句酌,使之不断修改完善后更加完美化,这才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要求和准则。同样,展览也不求大,人也不在多。我总体感觉,看一个人的作品十数张最为精彩,既能展现其基本风格的多层面和连续性,又让观者有不过瘾的期待感。国外很多展览只有三五十件作品,也有一个画廊四面墙就展出四件的,强调阶段性的对比评判,反而使人印象深刻。因此,我们能不能从“大”字中脱出来,这也是我们此次展览的理念之一。作为一次精心筹备的小型高端联展,我们抛弃大场面、摒弃大部头,而是采取小型化、多彩化的展出形式,使人感到有看头、舒服,能够静下心来享受高精尖、高水准、高品位的文化带来的愉悦。
这些年“大”字谈得太多了,美术作为文化艺术诸多门类中的一个局部,过多贪“大”有悖于文化的总体整合。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量化,GDP、全民收入、个人收入都有一个相应的指标,当前国外关注我们这个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人民富裕的发展中大国,同时也对我们软实力的释放拭目以待。艺术展示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但大跃进式的出展肯定不可取,我认为还是要把真正的好作品,我称为“高端”作品放到高端场所,组织高端专家分析研判,进行高端宣传报道,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从现阶段中国艺术发展来看,我们要脚踏实地打造高精尖的文艺作品,将其发扬光大,让国外朋友真正认识到其中的精髓。他们欣赏、咀嚼、消化了,自然会回去传播,这是一个必然过程。
记者:这种“高端”追求也是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的定位和方向吧?作为实际执行人,您的具体工作思路是怎样的?
杨延文: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是经国家批准成立的公益性事业单位,由中国美协名誉主席靳尚谊先生担任院长,我负责主持画院具体的工作,画院隶属于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以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宣传、展示、出版、收藏书画艺术精品,推出书画新人,组织书画家开展书画艺术创作与书画理论研究,繁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我们是国家级书画院,规格较高、有影响力,学术目标当然是产生有国家水准的艺术作品,将民族特色、现代意识、未来追求取向三者结合起来,是我们奋斗的方向。我们不同于一般画院,一是可以直接领受中央政府的声音,得到中央政府的指导、支持;二是担负引领艺术新方向的责任;三是组成人员都是饱学之士,全国共有省级文史研究馆33个,馆员近2000位,要将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整合起来。因此我们要按照温家宝总理和马凯国务委员的讲话精神,按照国务院参事室党组的要求,进一步拓展书画交流,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形成我们文史研究系统特质;更加注重学术,促进书画艺术不断创新和永续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华书画艺术的繁荣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中央文史研究馆云集了大批饱学之士,他们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一生积累的文化财富不可低估,现在他们年事已高,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如果说有功利也是要真正留存下我们的文化。像这次展览开幕式我们就与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外国驻华使节招待会结合举行,这也是国务院参事室首次组织众多外宾参与有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特色的文化交流活动,韩国、法国、新加坡、埃及等多个国家驻华使馆官员和世界经济论坛等国际组织驻华代表出席,旨在以书画为媒介,以展览为平台,进一步加强交流、加深友谊。
记者:面向未来,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近期有何学术建设方面的规划或举措?
杨延文:我们要把资源掌握好、利用好,面向社会、开门办院。无论在艺术展览、理论研究、文化交流,还是在吸纳绘画、书法领域人才上,我们都秉承着求诚求信、习精习研的原则,将其办成富有特色、国家一流的书画院,做到高端服务、国家水平、民族特色、艺术一流。
第一,要把我们的办院理念进行延播,在地方上成立三四所分院,第一个南方分院已在广东挂牌;定期举办省级文史研究馆培训班,请文史哲领域的教授、学问家授课;重新审定一批院部委员和研究员,聘请一些专家、艺术家作为艺术委员会成员,还要聘请专业画家。第二,中央文史研究馆的宗旨是“敬老崇文”,我们正在对80岁以上的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馆员进行走访,计划出版《耆硕留真——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研究丛书》,这套丛书共有7卷,分别是孙天牧、黄均、许麟庐、孙大石、刘继瑛、张世简、欧阳中石,以历史纪年、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而精炼地汇集书画家们的艺术行迹,目前已出一本初稿,全部工作计划明年完成。我们认为把健在的这些具有表述和思维能力的老艺术家们的真知灼见留存下来,是保存资料、保存学问、保存老文化人的灵魂的最好方式。这项工作也受到老艺术家们的特别欢迎,当我们去拜访96岁高龄的许麟庐时,老人特别高兴,连当天的午休都取消了。第三,要树立自己的品牌,比如我们准备在每年杏花开放时都搞一次“杏林雅集”聚会,明年广州亚运会期间将与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南方分院联手打造一个邀请展,后年中央文史研究馆建馆60周年时还要搞一次全国性的大型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