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5年4月23日 星期三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展现60年来美术创作的成果以及美术史风貌,研究60年来的美术创作以及美术创作的发展,由上海美术馆主办的革命的时代:延安以来的主题创作展于11月18日在上海美术馆开幕,展览至11月29日结束。
本次展览由陈履生、王薇策划,选取自延安以来各个时期的主题性油画创作57件,另外选取了部分版画、素描、雕塑、宣传画、年画作品,共76件。其中绝大多数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画家的作品,也有一部分为各个时期的代表作。本次展览作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私人藏品展,其中的许多作品都填补了国家美术收藏的不足,如陈逸飞的《踱步》、沈嘉蔚的《为伟大祖国站岗》,因其在拍卖市场上有着打破纪录的高价位而被公众所关注,并成为本次展览的一个重要看点。本次展览还揭示了与近年来火爆的艺术拍卖市场相关的诸多重要拍品成交后的流向,也为红色经典作品和主题创作作品的收藏和研究提供了个案研究的实例。
整体来看,展览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服务于时代”(1939-1977),以沃渣的《防空》(1939年)和沈柔坚的《盘查哨》(1945年)这两幅版画为开端,表现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解放区美术创作的情况,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引下,主题绘画创作首先在歌颂革命历史的过程中,凸现了时代的责任,吴作人的《周恩来的青年时代》(上世纪50年代)、艾中信的《毛主席视察黄河》(1955年)、赵延年的《抗议》(1956年)、吴凡的《周恩来同志在红岩村》(1959年)、靳尚谊的《毛泽东像素描》(1967年)、莫朴的《战地黄花》(1977年)等,都是这一方面的代表作。第二部分为“变革于时代”(1978-2003),在经历了主题性绘画创作为革命推波助澜的历史过程之后,改革开放的时代诉求促进了主题绘画创作的历史变迁,主题的变奏与一种特殊的创作方法在传承中发展,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所带来多样性的表现,改变了主题创作的单一化倾向,陈逸飞的《踱步》(1979年)、全山石《中华儿女——八女投江》(1989年)、陈宜明的《追思》(1991年),都改变了人们过去对于主题性创作的看法,而主题创作在朝还原历史真实的方向努力,在逐渐向去政治化方向发展,都为新时期的主题创作开辟了不同于以往的新天地。
为配合展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由陈履生所著的《革命的时代:延安以来的主题创作研究》,中央电视台专题组摄制了专题电视片《革命的时代:主题绘画创作访谈》。主办方表示,本次展览既是历史的回顾,也是为现实提供镜鉴。革命的时代虽然成为过去,但是,革命的时代所遗留的精神与品格,某些值得借鉴的方式与方法,却是需要我们正视的一份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