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125年4月25日 星期五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首 页要 闻地 方维权行动文艺评论九州副刊书 缘艺术星河特别关注百家论艺艺海春秋世情写真
重大报道专 题钟鼓楼艺苑走笔名家访谈记者专栏报社动态刊登广告订阅报纸联系方式|报社简介|
美术教学中的“兵法”
http://www.cflac.org.cn    2009-11-13    作者:郑建    来源:中国艺术报

    美术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战争,如克劳塞维茨所说,也是一门艺术。不过,这两门“艺术”间似乎没有什么明显的联系,让两者更显得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从总体上看,它们都需要从事者(教师/指挥官)进行充分的研究,采取某些缜密思考和设计的谋略与手段,通过调动一部分人(学生/士兵)的参与,力争取得最佳成果。这其中指挥者的作用尤为重要,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确定的策略和采用的手法关系到最终效果。从这一意义上说,两者具有一定的共通点。正因为如此,笔者在偶读《孙子兵法》时,发现其中一些理论对于教学策略的设计颇有可借鉴之处,特从自己所从事的美术教学角度出发,来个“秀才谈兵”。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孙子·计篇第一》

    战前的“多算”是胜利的前提,而课前的“多算”也是上好课的保证。课前的备课不仅仅是写教案,还应该充分考虑课程的特点、学生基础、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态度和初步理解情况、课程内容与前后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等,这些都可能影响一堂课的效果。正如一名优秀指挥官会提前考虑到最坏的结局,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一样,一名教师也应该在课前考虑可能出现的影响教学环节进行和教学目标达成的情况,并做好应对的心理准备和措施准备。美术教师有时会出现经验主义和循旧规无变化的问题,这可能与一节课在几个班反复上,容易“走熟路”有关。其实,能够有机会对一堂课进行反复的修改、尝试和研究正是美术课的一个优势,如同让一个将军把一场演习反复进行几次,能够多次修正自己的错误一样。因此,教师应在每堂课后“多算”,让同一堂课每上一次都有新的改进,越上越精彩,越上越完善。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孙子·谋攻篇第三》

    “伐谋”是用兵的上策,也是教学的上策。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充分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使课堂成为自己“伐谋”的用武之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中计”,并且乐于“上钩”,愉悦、高效地接受所学知识。其次是“伐交”,利用学生讨论、习作和课余的时间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交往,了解学生,也使学生更愿意与教师打成一片,这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大有帮助。相对而言,最下策则是“攻城”——不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程式性地、单调地乃至硬性地灌输知识,使课程缺乏生气和趣味性;或者对学生一味冷面相对,动辄批评指责,这样的教师只能说是一员“庸将”。

    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者,出其所必趋也。——《孙子·虚实篇第六》

    让学生乐于接受知识的策略不亚于一场对敌的斗智。对于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应该抓住他们的特长和爱好,“出其所必趋”,引导他们“中计”。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美术课上有一些学习消极、不愿接受新知识的学生,他们对于自己应该完成的美术作业毫无兴趣。这些学生大多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知识,或认为现在所学的东西趣味不大。要改变这部分学生的态度,不应该单靠斥责和强行纠正,这等于指责他们“不务正业”,否定他们的基础和兴趣,很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教师应该研究一下他们的这些爱好,然后从这里入手,在肯定他们这些技能的同时,让他们认识到这些基础对于学习新知识很有帮助,并引导他们将这些原有技法与新的知识联系起来。如在学期初,笔者下发新课本让学生浏览教材内容,一个不爱画画的学生嘀咕了一句:“没什么好内容,就是那节泥塑课还差不多。”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在下一节课,笔者就让他带彩泥来做一做造型练习。在随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地引导他在构思时用捏泥的方式造型起稿,然后在塑好的形象基础上进行其他形式的表现。通过采用一些类似的方式,这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孙子·计篇第一》

    这本是兵法上迷惑敌人的手段,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必时时显露出自己的较高美术技能,必要时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故意出错或露拙给学生看。

    “示之不能”的时机和方式有很多,如:在鼓励学生时,可以跟学生比一比,让学生觉得自己“画得不比老师差”或者“画好原来不难”,从而起到鼓励学生大胆表现的作用;在学习某个知识点时,为了加强学生的印象,教师可以故意做错,让学生纠正错误,这样往往能使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比直接传授效果更好,如低年级初学对称折剪时,笔者故意从折叠后开口的一边演示剪裁,剪出的形象成了两半。然后问学生:怎么会这样?引导学生找出剪坏的原因,从而认识到正确的技法,即当学生的“前车之鉴”。如在创意画的构思阶段,教师可以出示几幅自己的作品。这些画有的构图偏小,有的画面空洞,有的色彩单调,让学生说说他们有哪些不足之处。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就能从这些“反面教材”中找到经验教训,在自己创作时避免同类问题的出现。当然,教师的这些作品问题的选取应体现典型性,不要因此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挥。韩愈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策略性的“示之不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自信,提高学习效果。

    兵法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为教学所借鉴,如课前准备时的“知彼知己”,教学中的“以迂为直”;对待学生,可以“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批评学生时,则应想到“围师必阙”等。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完全按兵法教学,也不是说要把学生当对手。我们想说明,教育教学作为一门长盛不衰、日新月异的艺术,不仅要学习国外的有益经验,也应该从我们传统的历史文化中吸取更多的精华;作为教师,则要从多方面获取有用的知识充实自己,给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不断创新。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中国艺术报社
中国艺术报社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南沿11号 邮编:100009 电话:010-64025528
信箱:cflac@126.com  京ICP备050673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