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既要坚持正确方向,也要兼顾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就是社会需求。”这是采访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院长孙光军时听他说出的第一句话。
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是一所由原来的影视艺术学院和艺术学院舞蹈、音乐专业合并而成的新学院,作为这个新学院的院长,孙光军既有现实的压力,更有发展的规划。从学院的现实情况出发,他不得不从整合全院各种优势资源入手,科学协调各部门的教研与教学,协调各专业教师之间的交叉互补,以确保教学能在稳定的基础上循序渐进。从发展的角度出发,他得大胆改革一些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学科发展为前提,以人才成长为根本,以改革求发展,以发展谋格局。看得出,他轻松的表情之下,隐藏着一种腾飞的渴望和务实的忧虑。
经过两年来的院内调整和改革创新,在孙光军的带领下,学院的合并运行实现了教学基本稳定、学科基本清晰、布局基本合理、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良好局面。
守住根本 继承传统
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一直把继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作为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尤其在民族音乐和传统戏剧方面,学院更是注重“培根、养根和壮根”。学院建立了传统教育与西式教育并进的模式,设置了“传统乐学理论”、“民族民间说唱”、“艺术修养”、“东方民族音乐”等课程,大大增强了传统艺术理论与实践内容,聘请新疆民间艺术家、朝鲜族舞专家来校任教,同时,又聘有俄罗斯、乌克兰等国的外籍教师教授钢琴、声乐等课程。孙光军说:“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丢失,我们要根据不同学科,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施教策略。”他本人已获得乐学博士,但他执意邀请自己的老师、原天津音乐家协会秘书长刘永海来校为音乐系教授民族乐学,系统讲授中国民族乐学的历史演进,增加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孙光军说:“我们要办一所文化内涵的优秀艺术院校。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国内一流艺术学院,不仅有教学的实践性,还有理论建设的支撑点。而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也是学院理论构建的重要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就不怕在学习、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时被异化。”
在教学中,该学院力求增强与民族民间音乐的密切联系,制定艺术采风和艺术实践周计划,建立了河北、山西、内蒙古、新疆等实习基地。音乐文学、文化学、作曲专业的学生经常观摩天津曲艺说唱、东北二人转,参观泥人张、杨柳青年画等作坊,游览妈祖庙、天津戏剧博物馆(广东会馆)、天津风情建筑——石家大院等作为教学的一部分。
学院在改革实践中探索并逐渐形成了科学的自身定位:以学科的综合性为依托,以兼学中西为基础,以艺术教学、艺术科研、艺术创作、艺术实践为主线,以转型来提升整体水平,发展交叉学科,逐渐形成特色;兼顾大学公共艺术教学,推动素质教育;积极开展对外交流,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知识均衡发展,文化底蕴宽厚的艺术人才。
孙光军把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艺术,看作是学院在人才培养方向上的立足点,看作是学院文化底蕴积累的必要途径。他说:“我们要培养的学生是拥有全面发展潜质的创新型人才,没有文化底蕴的支撑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走出国门 博采众长
为了培养创新型的学生,首先要培养创新型的教师。要实现这个目标,仅仅是请进来还远远不够,那么,第二条路就是走出去,让各学科的骨干教师们出国留学、进行学术访问或参加国际性的会议论坛等,用这样的方式将学院的教育与世界先进的教育衔接起来,将学院的教育教学平台搭建在世界水平的高度上。
两年来,本着人才强院的战略,学院设立了青年基金、博时基金和“中青年教师创新推进计划”,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完善以科学带头人为主的人才选拔跟踪评价制度,完善竞争机制。通过发挥学科带头人、专家教授与学术委员会的作用来加强学术管理力度,加强学术队伍的建设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在这一系列措施中,最重要的是加强高学历教师的培养,每年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院校深造,
学院师资多数来自音乐院校,都曾有过在音乐附中或艺术学校深造的经历,还有留学法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以色列、印度等的海归人士。除此之外,该院还将中青年骨干教师派往俄罗斯、意大利、韩国等留学、学术访问。到目前为止,学院出国深造和留学进修的人数已经接近专业教师总数的一半。计划在“十一五”末,全院专职教师数量达到120人左右,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总量达到10%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到1/2以上。
一方面继承民族的,一方面借鉴外来的,这一战略措施为学院的教育和教学不断提供新的动力。
加强科研 注重实践
新学院成立以来,把教育科研放在重要位置,以教学实践推动教育科研,以科研成果促进学院的教学。在孙光军带领下,完成了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中国传统曲牌考略》的研究,在孙光军主持下召开了“中国九宫大成学暨中国首届词曲学国际研讨会”,使该学院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影响及知名度。另外,学院广大师生还曾到德国、韩国、泰国等多国进行访问演出,开阔了艺术视野,增长了学术见识。
学院还举办各类大型艺术讲座,聘请音乐家王次炤、冯光钰、唐朴林、赵宋光、陈自明等专家、教授、学者来校讲学,提升了教师与学生的学术、学识水准。
由于学院一直把培养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放在首位,学生的毕业就业趋势越来越好。除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之外,更多毕业生进入天津每日新报、今晚报、城市快报、天津电台、电视台、天津市政府参事室、歌舞剧院、部队文工团、文化策划公司、商业公司等就业发展。有的学生还自主创业开办乐器厂、乐器商店、艺术学校等。
在学院的理论建设上以培养研究型的人才为目标,开设8个不同专业方向课程,以小组为单位授课。历届音乐文学、文化学生在音乐类、文学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篇。两年来已有9位同学在天津音乐家协会创办的《歌词月报》整版发表歌词。《广播歌选》《音乐天地》《北方音乐》《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史哲研究栏目等都曾多次发表该院学生的歌词、论文和音乐作品。另外,在毕业论文撰写方面,学生立足于本土所熟知的艺术内容进行选题立论,言之有物、有的放矢、特点突出、观点鲜明,呈现出务实进取的良好态势。
孙光军说:“办一流的学院说出来容易,真正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但是,既然已经踏上起点,我们就要不遗余力,全力拼搏。”他用朗费罗的诗句结束了采访:
我们没有梯子,不能飞翔;
但是我们有脚,能够爬升攀登,
一步一步,一点一点,
一直爬上云缭雾绕的人生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