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舞蹈大赛引发专家热议:提高技艺也要注重创作
http://www.cflac.org.cn    2009-11-10    作者:王春梅    来源:中国艺术报

    11月8日,随着各个奖项的颁出,第五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决赛落下帷幕。9天的时间里,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舞种的120个作品集中亮相荧屏,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舞蹈艺术盛宴。大赛在以其丰富多彩的舞蹈作品吸引广大观众眼球的同时,也得到了众多专家的关注。

    本次舞蹈大赛开设了5个专场、共9场比赛,涉及舞种全面,既有反映群众文化生活的群文舞蹈、展现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也有热力四射的街舞、时下流行的国际标准舞等等,而充满童真童趣的少儿舞蹈更是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少儿舞蹈专场为本届大赛首次设立,其对少儿美育的推动作用得到了专家的肯定。中国舞协副秘书长李淑芬表示,增设少儿舞蹈专场为少儿舞蹈事业发展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这个大赛可以看到全社会对少儿舞蹈素质教育已经开始重视起来,而且也反映出少儿舞蹈教育水平有了普遍提高。比如说抓住儿童的生理心理成长过程、用舞蹈的语汇将其表现出来的纯粹的少儿舞蹈《宝宝会走了》,贴近现实生活的表现留守儿童的《遥远的爸爸妈妈》等等,风采各异。有些作品还很有创新性,例如《猫鼠之夜》就标新立异,用儿童的舞蹈语汇,把喜剧的元素发挥到了极致,特别有艺术性和观赏性。李淑芬还指出,有些少儿舞蹈里还有一些成人化的倾向,舞蹈动作是模仿成人的动作,失去了儿童的天真;还有一些技巧不是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和舞蹈的编排很自然地做出来的动作,只是一个给人感觉干巴巴的技巧,这与少儿舞蹈提倡的反对成人化、反对技巧不相符。北京舞蹈学院教授潘志涛也认为,少儿舞蹈要表现出孩子的稚气,而不能只重技术技巧,要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让孩子从心底发出对舞蹈的喜爱。

    除了少儿舞蹈亮点颇多以外,其他品种的舞蹈也涌现出优秀作品。著名舞蹈家王小燕表示,总体来说,参赛作品的水平很高,选手的技术也很过硬,无论是地方的还是军队的作品,都有很好的表现。例如军队作品《红蓝军》从编排到演员的表现力都很优秀,《翻身农奴把歌唱》也很有民族特色。中国舞协副主席、北京舞协主席陈维亚对参赛作品《中国母亲》有着很深的印象。他认为,这部作品非常生动、准确、强烈地刻画了中国母亲的伟大形象,对风格的编排、人物的塑造、动情点的处理等方面都很到位,是一个水平很高的作品。陈维亚说,舞蹈所要表现的方向可以有很多,有的是为了让人感受到美,有的是为了表现艺术形象,但更多的则是为了刻画人物的内心,因而那些艺术形象表现得非常优美、人物心理也刻画得非常到位的作品才是舞蹈的上乘之作。

    与此同时,专家也指出舞蹈作品不仅需要高超的技巧,更需要个性的风格。他们认为,各种表演技巧与舞蹈的舞姿、种类、素材、服装、道具、音乐、舞美一样,都是为塑造艺术形象而服务的。陈维亚表示,高超的技巧能够强化人物的形象,也能够很有效地表达出感情的冲击力,但舞者毕竟不是在做艺术体操、不是在做竞技表演,而是在进行艺术创作,是为了塑造艺术形象、抒发情感而舞蹈,所以演员表演的技术技巧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性和情感性,所谓个性就是要有形象特征、富有情感色彩。

    继承与创新是这次参赛作品的最大特色,无论是中国传统舞蹈还是国际标准舞、芭蕾舞都很好地运用了中国元素。王小燕认为,在民族民间舞的发掘整理上舞蹈工作者做了很多的工作,使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潘志涛对玉米提表演的《盘子舞》印象深刻,他认为盘子舞是一个传统的舞蹈,很多老艺人曾经表演过,玉米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融入了时代感,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辽宁芭蕾舞团演出的融入中国文化元素的芭蕾舞《茉莉花》因其大胆的创新得到了专家的好评。陈维亚认为,这个作品让芭蕾舞演员双手拿着中国传统的扇子,而双脚却跳着芭蕾,巧妙地把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结合在了一起,具有一种特殊的意境美,令人赏心悦目。

    当然,这届电视舞蹈大赛也暴露出了当下舞蹈的一些问题。专家认为,创作者、表演者们在提高表演技艺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舞蹈创作水平,挖掘人的情感。陈维亚表示,舞蹈在创意上是很重要的,舞蹈工作者所做的并不是舞蹈考古学,也不是原生态展示,因而怎么在作品中创作独特的人物形象,在舞蹈上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处理,使作品栩栩如生、让人过目不忘,就显得很重要了。王小燕也认为,现在的一些作品中极少能够看到深入生活的痕迹,舞蹈编导还是应深入生活去多了解多挖掘,从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好地去发扬我们优秀的舞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