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九届全国美展首开设计展后,本届全国美展的设计展又一次在深圳市举办。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欣逢新中国60华诞,中国设计艺术家们以设计创作向祖国献上了一份厚礼。
上届全国美展之后的五年间,中国设计界及其外部环境有了很大变化。一方面,高等设计艺术教育继续扩大规模,全国一千多所高等学校都开设了设计艺术专业,在校学生有数十万之多。他们陆续进入社会就业,构成了巨大的设计从业者主体。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日益成为“全球化”国际大格局的一部分。与设计相连的日用产品,其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品牌的诞生、形成的过程及与此相关的产业结构均呈现新的变化,而它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凸显了设计的重要性。加入WTO后,我国的产业与设计产生了比以往更密切的联系,设计院校与产业有了更多合作。同时也催生了职业设计师体制。以上,是直接影响中国设计五年来发展格局的两大因素。
2008年举办的北京奥运会,让新世纪的中国设计获得了发展的重大契机。在筹备北京奥运会的几年间,无论是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广泛使用、开闭幕式创意策划、比赛场馆景观和室内设计、奖牌和纪念品设计,还是北京所有与奥运会有关的公共环境、交通的设计,都为设计师提供了施展身手的极好机会。这些以国际水准为参照的中国设计,在构筑中国设计特色、建立当代设计体制、开展国际交流等方面均积累了难得的经验。
中国设计正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虽然还有差距,但从文化多样性和生活多样性的角度来说,发展中的中国设计自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设计产品的社会使用是一个巨大的平台,中国的本土设计则最真实、最直接地反映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特质。同时,在产品的全球化循环过程中,“中国制造”并非仅意味着一种低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方式,它已经给中国年轻的设计师们带来了借鉴、融合以至独创的机遇。
本届全国美展设计展所反映的中国当代设计成就,是丰富和具体的。展览分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服饰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书籍装帧艺术设计以及综合类设计(包括工艺美术及其他类)等领域,全国应征作品3000余件,初评后有约746件作品以实物原作方式进入综合评委的复评。8月中旬,29位评委汇集深圳,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评出460件入选作品(其中88件获奖提名作品,包括4件金奖提名作品,9件银奖提名作品,8件铜奖提名作品和8件优秀奖提名作品)。本届参展作者仍以艺术院校师生居多,但业界职业设计师的参展人数已比上届有显著增长,而评委的构成也充分考虑了业界的因素。另外,作品形态除环境艺术作品外,全部以实物形式呈现。其中,产品设计部分有相当数量是近年已投入批量生产的。这些作品,立体地反映了中国设计的广泛性和对社会生活的介入程度。
设计创新的基本动力,来自对社会民生问题的关注。本届设计展没有先行设定一个展览主题,但参展作品仍反映了中国现阶段最具特色的设计价值观。例如一些作品是有关地震灾害救援、过渡性安置房、野外工作站等应对灾难的设计,它们之所以成为中国设计界的新热点,是缘自设计家对汶川大地震的人文关怀。一些涉及日常生活的设计,也是设计者对现实生活及普通民众有了更深入了解的产物,如以电动高架车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方案,解决当今电器众多接线纷乱的方案,还有为方便老年人出行及为节约用水而作的设计,都在体现设计想象力的同时蕴含着人文意味。
视觉传达设计能充分而直接地体现设计个性,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设计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本届展览作品中,有展现大地震灾难中孩子令人痛心的境遇和不屈向上理想的,有表现南京大屠杀题材的,有以自行车的延伸性描述反映普通人生存状态的,包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已从借鉴欧美设计风格走到逐渐形成中国本土风格。一些作品关注传统元素在当代的运用,着意在景观、家具和产品设计中探索中国意境。服饰设计逐渐改变以表演性设计为主的倾向,向着既重视时尚又体现中国服饰风范的方向发展。在传统与现代、继承与超越等课题上,转型时期的中国设计已做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