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一直被认为是举办大型美术展事最好的季节,今年又恰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值此举国欢庆之际,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大型艺术展向祖国汇报。其中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总工会和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上海美术馆承办的“咱们工人有力量——中国工业主题美术作品展”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集中梳理工业题材美术作品的展览,展出的180余件作品大多是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广东美术馆、上海市美协、上海中国画院、上海油画雕塑院、上海美术馆的馆藏精品,更有《我是海燕》、《清洁工人的怀念》等一批曾经通过年历、画报成为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原作。可以说这次展览的作品征集的广度和深度都是上海美术馆建馆以来为数不多的一次,国内美术界的同行对新中国工业主题美术创作的重视与倾力合作为展览铺就了成功的基础。从展览效果来看,展览更是一次实践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对国内美术馆艺术资源共享的要求,实现美术馆和艺术机构之间更密切的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尝试。
这次展览对60年来新中国工业主题美术创作进行了全面回顾和梳理,展出作品主要分为工业题材的纪实创作和工人形象的塑造两类,既有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的名家名作,如陈逸飞、魏景山的《开路先锋》,赵志田的《大庆工人无冬天》,卢沉的《机车大夫》等;也可以见到一些名家在其艺术创作中绝少出现的题材,如林风眠的《轧钢》、刘海粟的《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等。
无论是观众已经熟悉的名作,还是画家们的稀罕作品,艺术家们运用生动画笔表现的时代新气息和新中国工业题材创作中对绘画主题的探索都让观众重温了如火如荼的新中国工业建设历程。从展出的中国画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画家们面对工业建设这样的新题材,如何在西洋透视技法和中国传统透视法之间融合取舍时所进行的尝试与探索,由传统山水中加入点点身着工作服的工人形象开始到魏紫熙的《天堑通途》,作品虽然还留有山水画风景表现的痕迹,但国画家们对工业建设绘画中透视表现的运用已经颇具成果。而此后陆俨少创作的《上海港》、谢之光的《万吨水压机》,在画面上运用俯瞰视角或大透视,呈现出恢弘广阔的工业建设宏大场面和激昂气氛,推动了工业题材中国画新表现手法的发展,对今天的工业题材创作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正如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所说的那样,工业主题美术创作是新中国美术创作图景中崭新的篇章。谓其“新”,是因为工业主题的美术创作是新中国社会发展孕育的新的美术产物,也是中国美术发展历程中新的文化主题,体现了中国美术追随时代、反映现实的优秀传统,更彰显了新中国美术创作的文化新质。
上海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举办本次展览有着特殊的意义。在上海诞生了中国最早意义上的现代工业,在上海形成了中国的工人阶级,而在新中国成立60年后,2010年上海世博会又将在这里汇集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和科技的高端,就在上海浦西,就在有着百年历史的江南造船厂原址上。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展览中,颜文樑的《江南造船厂》描绘的曾是新中国船舶工业的摇篮,画面上热火朝天的造船景象在170多天后将成为展示城市风貌的世博文明馆、世博博物馆、世博综艺馆所在地。为此,上海美术馆将展览中的重要作品制成图版,以“上海美术大课堂——世博工地行”活动形式将艺术带到世博工地,向世博的建设者及上海的劳模代表讲解了中国工业题材优秀美术作品暨文献展的台前幕后,新老几代工人们共同回溯了中国工人阶级发展的光辉历程。如果说展览中广廷渤的《钢水和汗水》勾勒出了新中国老一代建设者的形象,那么当代建设者们正描绘着新世纪工人欣欣向荣的建设图景。
这些历久弥新的工业题材作品,有的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雨,至今仍感动着参观展览的每位观众,展览中所体现出的新中国工业的建设成就和工人昂扬的精神风貌,更激励着这座城市的人民在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努力奋斗。这也是这个展览除了对美术创作进行总结外的现实意义,它将带来一种催人奋进向前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