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编剧需要社会共同培养
http://www.cflac.org.cn    2009-11-06    作者:张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听前辈谈心得,听专家讲理论,读剧本、看录像、观摩示范……对于这些中国戏剧编剧队伍的“希望之星”们来说,这忙碌而充实的5天大概会成为他们从业生涯中再不会抹去的记忆。在日前刚刚落幕于江苏常州的首届编剧读书班上,来自全国的30名中青年编剧经历了一次短暂但却深度的职业再培训。这是中国剧协主办、《剧本》杂志社承办的第一届编剧培训班,如果将它看作一颗改变中国戏剧编剧队伍严重萎缩现状的星星之火,那么这颗星星之火能否在未来的日子里呈“燎原”之势,为中国戏剧编剧队伍的培养和重振发挥应有的光和热,还有赖于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持久努力。

    一部剧本的成功

    2005年4月25日,福建省文联副主席、著名编剧郑怀兴接到太原青年实验晋剧团团长陶臣打来的电话,请他为该团青年女老生演员谢涛创作一部太原历史题材的剧本。郑怀兴被陶臣央约剧本的恳切打动,很快锁定了选材对象——傅山。这位明末清初特立独行的鸿儒名士,一生起伏跌宕,其被康熙帝宣召进京的经历更是充满戏剧张力。于是,仅仅11天,《傅山进京》就在郑怀兴激情四溢的笔锋下诞生了。“明亡于奴非于满”的顿悟,使傅山的形象被赋予了反对奴性、呼唤独立人格的崭新含义。不出郑怀兴所料,剧本深深打动了陶臣和谢涛;而出乎郑怀兴所料,由于种种原因,整整一年,这部戏始终被搁置在案头。直至次年谢涛将剧本上呈刚任职不久的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申维辰审阅,《傅山进京》才终见天日。然而,文本登台的过程并未因此而一帆风顺。首演后的第一次主创见面会上,也有人反对该剧的上演。据郑怀兴回忆,还是多亏申维辰在研讨会上严厉批评了这种捕风捉影的反对,及时扭转乾坤,否则《傅山进京》的全国演出轰动乃至获奖就都无从谈起了。

    郑怀兴在首届编剧读书班上讲述了这个《傅山进京》的创作故事,立刻引起听课的中青年编剧的普遍共鸣。被称为中国当代戏曲编剧“三驾马车”之一的郑怀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成名,如果直到今天,他的一部剧本想要成功上演仍需如此的曲折和反复,那么更多在基层创作的年轻编剧会遭遇的困境就可想而知了。如何在复杂的职业生态环境中坚持创作并保证质量,郑怀兴的秘诀是:“创作一定要言必由衷,只有这样才能永远挺直腰杆、保持自信,因为对作品自信就是对自己自信。”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青年编剧喻荣军则认为,一部戏要想立上舞台,离不开包括文化主管部门、戏剧演出团体在内的“伯乐”的欣赏,也离不开包括导演、演员等主创队伍在内的“知音”的理解,当然更离不开编剧对自身创作的坚持,对于这个过程的体悟,他最赞同中国剧协副主席、著名编剧孟冰的八字真言——“承受委屈,享受快乐”。

    一个编剧的成长

    现任中国剧协顾问的著名编剧刘锦云,在调入北京人艺那年44岁,之前他当过中学教师,做过公社书记,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很快进入创作的兴奋状态。1985年构思《狗儿爷涅槃》的故事时,时任北京人艺副院长的于是之对他说:“锦云,你写吧,这可能是个大作品,因为时代发展到这儿了。”“这两句话掷地有声!”在编剧读书班的课堂上,刘锦云这样回忆道:“至于我写没写成大作品姑且不论,但它确实给了我很大鼓舞。”随后,从结构到语言,于是之和英若诚先后对《狗儿爷涅槃》给予了重要指导意见,这部中国话剧新时期的扛鼎之作很快便在1987年登上了时代的舞台。

    用总政话剧团编剧李宝群的话来说:“在全国,能像刘锦云老师这么幸运的剧作家并不多。干我们这行的,每天琢磨的就是人物、故事,创作时难免遇到转不过的弯,如果全靠实践摸索,很可能要走很长的弯路,但若是有经验丰富的老师点拨——只要轻轻一下,可能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甚至影响一个青年编剧的前途。”这位曾以《父亲》《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成名的青年剧作家,自去年调入总政话剧团后,又重新面临熟悉和深入部队生活的新课题。事实上,对于编剧的培养来说,师长的“传、帮、带”不仅从职业技能角度来看非常重要,从价值认同角度来看也更为珍贵。“它代表一种鼓励和认可,这对青年编剧的自我重审、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李宝群说。或许,正是出于李宝群所说的这种对青年编剧的价值认同,孟冰在开课前,特别将首届编剧读书班诙谐却又郑重地称作中国剧协的“黄埔一期”——这个名字几天里被大家反复咀嚼,渐渐地仿佛也和所有课程内容一起,化为了一种精神的给养。

    一颗火种的点燃

    “希望‘戏曲文学在历经西化、异质化以至边缘化的劫难后,收复失地,返本开新,重新成为一剧之本,亦使表演重新成为舞台中心,作家重新成为演员导师,中国戏曲重续千年香火!’——这是著名编剧王仁杰在去年中国戏曲学院举办的编剧高峰论坛上发给我的信息,他的心愿何尝不是我们大家的心愿……”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秘书长季国平如是说。

    在季国平看来,戏剧编剧队伍的重振需要从3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提高从业编剧的职业忠诚度;二是要正视当前剧本创作中存在的趋同、自鄙、自大等问题;三则是以激励机制促进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而仅从第三点来说,季国平希望中国剧协主办的编剧读书班能够开个好头,并成为示范:“如何办好中国剧协的编剧班,我建议从下一期开始引进激励选拔机制:首先,编剧班学员要有入选的条件,比如目前正创作什么重要的作品,参加编剧班要带作品来,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创作提纲,报名时要提交材料;其次,编剧班既是讲习班,也是改稿班,办班期间要多请专家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包括讲课、改稿、交流,要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第三就是编剧班结束后的指导和帮助,结束后半年内要求学员提交完整的作品,优秀者推荐在《剧本》月刊发表,也可推荐给相关剧团演出。”

    季国平的建议得到了专家和中青年编剧的一致拥护。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认为,以当前的戏剧发展状况来说,表演人才是有的,唯独编剧人才奇缺,没有符合观众审美和情感需要的好剧本,演员空有一身本领也无计敷演好戏。然而,编剧队伍的良性成长不仅需要广大编剧自身的努力,也需要从演员、导演到各个门类分工的共同帮助,更需要整个戏剧界乃至全社会各界的长久关注,“相信只要我们知难而进、共同努力,这首期编剧读书班作为一颗刚刚点亮的星星之火,定能在将来呈现燎原之势,为中国戏剧开创更辉煌的明天贡献它应有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