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电影人如何平衡商业目标和美学诉求
http://www.cflac.org.cn    2009-11-06    作者: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第一家国内上市的影视公司出现,每天一块半的银幕增加数量,3年后有望超越100亿元的年票房值……中国电影正在书写着一个又一个的纪录。有专家预测,在未来十年内,中国电影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做大做强的黄金机遇期。新的发展趋势下的华语电影,已经走过了“远离工业体系”的时代,当电影创作的自我与产业蓬勃发展的大环境相遇的时候,成长中的青年电影导演面对着很多的困惑和难题。11月1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提出的“电影工业从青年开始”正是试图从电影工业和艺术本体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把握好商业目标和个人诉求之间的分寸与平衡。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本届论坛的主办方中国影协邀请了台湾地区的40多位导演、制片人集体来京交流探讨,这在两岸电影交流历史上可谓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李行、侯孝贤、王童、焦雄屏、朱延平、戴立忍、李岗、李烈等著名台湾电影人均出席论坛,与大陆的百余位电影界从业人员和专家学者共同关注“两岸青年影像文化的新世代与新视点”这个本届论坛的主题。11月3日举行的两场圆桌会议,分别就如何理解两岸青年电影创作的艺术性和如何打造两岸青年影像的融资平台展开讨论。

    在圆桌会议上,中国影协主席李前宽表示,近一两年来两岸电影人来往交流如此频繁是一大进步,两岸电影人能够如此真诚和坦率地交流在电影制作的各环节所面对的种种问题让人欣慰。他说,2009年对于台湾和大陆电影界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两岸电影界的交流达到了空前频繁的程度,两岸互办电影展,在今年的金鸡百花电影节上举办“故园情——台湾乡土电影回顾展”,加上政策上的放宽——两岸合拍影片将不受配额限制,两岸电影人的距离越来越近。而在两岸电影交流委员会主席、台湾著名导演李行看来,这种交流主要是在推动两岸年轻一代电影人。去年的《海角七号》造就了台湾近60年来都没有的高票房,在《海角七号》之前,还有林书宇的《九降风》、杨亚哲的《囧男孩》,年轻一代导演已经开始认识到票房与市场的重要性。将年轻导演带到大陆来,李行坦言主要是想让他们见识到大陆市场的广阔。李前宽、李行都认为,在当今电影发展的大好时期,固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市场的严酷性,比如竞争状态下资源的不平衡,这是发展的进程中必然遇到的一些情况,要清楚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我们只要有一颗热情的心,尽心尽力做华语电影,明天总是美好的。

    本届论坛主席之一、著名台湾导演侯孝贤认为,近10年来,台湾电影日渐凋零,而中国大陆电影逐渐占据了华语影坛主导地位,越来越强大,香港影坛也积极求变求新,“台湾在华语电影界到底是什么角色,如何发挥优势,应该由更年轻的电影人来完成。这需要5年、8年或者更久,但台湾电影在这股潮流中会逐渐找准自己的位置”。电影工业是个“好东西”,台湾著名导演朱延平认为。朱延平算是台湾导演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去年贺岁档上映的新片《大灌篮》一举突破了亿元票房,也让朱延平初涉大陆影坛就取得了开门红,也正是这部《大灌篮》,才有了朱延平在今年贺岁档即将上映的投资更大的影片《刺陵》。他说,正是这些年中国大陆拍摄了许多部卖座的电影,才将中国电影市场整体提升了起来。不过,在电影工业的快速发展下,创造力的下降、对于电影美学理解与寻求的缺失又成为了两岸青年导演不可回避的问题。大陆青年导演贾樟柯引用日本著名电影导演黑泽明的话“我一生都在寻找电影之美”来表达美学对于一部电影的重要性,而在贾樟柯看来,电影工业下的浮躁心理和缺少电影美学的自觉探索正是当今青年导演的显著问题。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著名导演郑洞天则认为,单纯的为了找投资拍电影,会导致导演“不思进取”,从而缺少对电影本体的思索。同样持谨慎态度的还有台湾著名电影评论家、制片人焦雄屏,她认为,电影不应该表格化、数据化,不应该是“虚胖”的,而应该保持多样化的发展,这也许是票房飞速提升状况下的整个华语电影都应该警惕的。不过,两岸电影人一致赞同的是:不应抗拒工业,但也不迷失于工业。侯孝贤说:“其实要寻求这样的平衡并不复杂,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是同样的电影,不同的制作方式,他们唯一要做的,都是要打动自己,打动了自己,你才能打动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