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而美丽的文物遗产——《中国石窟寺乐舞艺术》出版感言
http://www.cflac.org.cn    2009-11-03    作者:牛抒真    来源:中国艺术报

    1998年,我赴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参加“唐代西域文明安西大都护府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期间,在对古丝绸之路文物遗迹的考察中,一股激情涌动于心,尤其是石窟中那些丰富美丽而多已残损的乐舞图像深深吸引和震撼着我。回京途中,我只身前往敦煌莫高窟,亲临其境地去感受它闻名于世的艺术魅力。由此,做一部关于石窟寺乐舞艺术图书的想法挥之不去了。我先后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舞蹈史学家王克芬老师一起参加了“200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和“2004年龙门石窟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到云冈石窟研究院等单位进行考察,着手组织稿件、收集资料、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在选题报告中可看到我的编辑意图:《中国石窟寺乐舞艺术》是以保护与利用石窟文化遗产为出发点而编辑出版的。在遍布全国的石窟中,许多壁画、雕塑、石刻、木刻及其他物质如绢画、纸画里蕴藏着丰富的乐舞艺术图像,这些图像是时代的产物,是生活的反映,也是文化的遗产。但自然条件和历史事件对它们的破坏是严重的,而且自然条件造成的破坏还会继续下去;学术界对它们的研究也是有局限性的,而且由于资金的限制、人才的流失使一些课题仍是空白点。因此,将全国石窟乐舞资料集于一书,不但富有挑战性,而且极有出版意义和出版价值:第一,对石窟乐舞发展的研究,可补充和丰富中国古代音乐史、古代舞蹈史的资料内容;第二,可使中国石窟乐舞艺术研究专题化、系统化;第三,可拓展石窟文化遗产多层面的研究领域;第四,可为读者提供一部史料翔实,兼容可读、可视、可研究性并有珍藏价值的文史图籍,亦可作为业内人士的参考工具书。而选题的规模和内容则定位在涵盖全国石窟范围的乐舞图像资料和研究成果,涉及考古、历史、宗教、艺术等学科领域。

    季羡林先生曾对出版这部图书的设想给予鼓励,认为这为专题性学术研究提供了充分的资料,是一个扎实的工程,是有勇气、有远见、有贡献之举。

    全书以新疆地区、中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藏地区排序组织,共选收40余处石窟的乐舞图像800余幅,内容包括天宫乐伎、飞天乐伎、化生乐伎、护法神乐伎、经变化乐伎、出行图和庆典图中的乐舞场面,以及世俗乐舞伎人和表演场景、演奏的乐器和不鼓自鸣的乐器等等。收录的专题性论文有3篇:郑汝中、霍旭初的《中国石窟寺音乐图像概论》,王克芬的《中国石窟寺舞蹈图像概述》和我撰写的《中国石窟寺乐舞艺术图像遗存概况》。

    石窟乐舞图像是佛教文化的产物,在佛经里常用以营造佛教世界美好、欢乐、祥和的氛围:天宫乐伎置于天宫手持乐器演奏或舞蹈;飞天乐伎遨游天宇或散花,或供奉,或演奏歌舞;化生乐伎坐于莲花之上、伽陵频迦位于佛说法图中演奏作舞;不鼓自鸣乐器悬于佛龛周围或说法图上方等等,都寓意佛国天界的欢乐和对佛的礼赞与奉献。这些艺术图像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蕴藏着历史、宗教、政治、文化、社会民俗,以及艺术与风尚发展变迁的深刻记忆,也折射着人类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追求善与美的理想光辉,至今仍然有生命、有价值,也有无限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