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著名摄影家徐肖冰10月27日晚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消息传来,文艺界一片悲痛,各方面人士纷纷表达对这位功勋卓著、令人敬仰的前辈的沉痛悼念和深切缅怀。
10月28日下午,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廖奔在中国摄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前光,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顾立群陪同下前往徐肖冰家中吊唁,代表中国文联党组对徐肖冰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对其家属表示深切慰问,并提笔写下了挽词“镜头凝固历史,大师化为永恒”,表达对老人深深的怀念。
廖奔紧紧握住徐肖冰夫人、著名摄影家侯波的手说,徐老是对我国文艺事业有很大贡献的摄影家。你们用镜头记录了历史,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艺术价值很高的摄影作品。徐老一直很支持中国文联,特别是中国摄协的工作。他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学习的榜样,我们会永远怀念他,继续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侯波对中国文联党组的慰问表示感谢,她说,徐肖冰生前很关注中国文联的工作,通过《中国艺术报》等看到文联的工作搞得很红火,非常高兴。
徐肖冰的儿媳朱清宇说,徐老生前曾交待办理后事一切从简,不设灵堂,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举行追悼会,把骨灰撒到家乡的运河里。记者看到,徐肖冰书房的桌上还放着他刚刚签完名准备送给好友的书籍和国庆明信片,房中的一切让人似乎又看到了他工作时的身影。如果不是书房一角放着亲属、友人敬献的花篮,人们不会觉得老人已经离我们远去。
“听到徐肖冰逝世的消息心里很难受。早在1948年,我和他在哈尔滨采访拍摄的时候就认识了,后来又一起在中国摄协工作过,是多年的老朋友。他是从延安走过来的老同志,他的逝世是中国摄影界的一大损失。”中国摄协顾问陈勃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徐肖冰的怀念和惋惜。“听到徐老辞世的消息感到很突然,因为前一天还从医院传来消息,说徐老的情况已经好转,真是没有想到。”李前光沉痛地说,“徐老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他在主持中国摄协工作的8年时间内,推动中国摄影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后的拨乱反正时期,徐老团结带领广大摄影工作者使摄协工作和摄影事业快速回归到正常的发展轨道,为中国摄影事业今天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摄协副主席朱宪民说,在他的印象中,徐老对工作十分严谨,对同志非常真诚。他提倡创新并身体力行,还把他拍的照片拿给大家看,让大家帮忙挑,为人很谦和。那时的摄影界百废待兴,徐肖冰做了大量工作,印象最深的就是引进了很多国外的展览,大大开阔了国内摄影界的视野。举办第一届国际影展时,徐老也具体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力地推动了影展的顺利举行。中国摄协副主席王瑶心情沉痛地回忆起30年前和徐老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当时徐肖冰和侯波来到北京市少年宫看望孩子们,她是摄影兴趣班的一名小学员,见到他们心情非常激动,特意拿出笔记本上的一张纸请二老给她签名。这张纸现在已经发黄了,但她仍完好地珍藏着。当时徐老给孩子们讲战争年代的故事,对孩子们寄予厚望,令王瑶受到了很大的教育。2002年,当选中国摄协副主席后,王瑶又一次特意去徐肖冰家拜访,聆听他的教诲。王瑶说,在我们年轻人眼中,徐老就是一位宽厚的长者,他生活俭朴、为人谦和,总是笑眯眯的,感觉特别亲切。“在战争年代,徐老在艰苦的条件下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了大量为人所熟知的经典作品;在新时期,他又孜孜不倦地培养新人、锻炼队伍,成为新中国摄影事业新辉煌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的功绩将永远被人民所铭记。他留下的大量作品和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年轻一代摄影人永远学习。”
徐肖冰一直很关心本报,对每期报纸都认真阅读,和报纸有着十分亲密的关系。徐老和报社交往的点滴已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还记得本报召开成立十周年座谈会时,徐肖冰和侯波为避免迟到提前一小时赶到会场。在本报纪念中国文联成立55周年专题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特刊、庆祝八次文代会胜利召开特刊及今年刚出版的纪念中国文联成立60周年特刊上,都欣然接受我们的专访,或亲自为我们撰写文章,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
徐肖冰1916年生于浙江桐乡。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天一”、“电通”、“明星”等影片公司工作,担任《桃李劫》《自由神》《风云儿女》《马路天使》等影片的摄影助理。抗战爆发后,在太原参加八路军,同年赴延安,从事摄影宣传工作,参与了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拍摄。后又奔赴冀中与太行山区。这一时期他在枪林弹雨中拍摄了大量抗战摄影作品,如《彭德怀在关家垴指挥战斗》《延安哨兵》《太行山上的八路军号手》等。全国解放后,继续摄影领导和创作工作,参加了《开国大典》等纪录影片的摄影或编导。出版有画册《路》《长江》(主编)及口述自传,并在国内外举办摄影展。曾荣获斯大林奖金一等奖、朝鲜政府二级国旗勋章、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国家图书奖等。曾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执委,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荣誉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副主席、顾问,中国影协理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