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兰韵”抢救回来的常州曲艺成果
http://www.cflac.org.cn    2009-10-27    作者:江 流    来源:中国艺术报

    10月24日,江苏省常州市地方曲艺传习所在北京推出了一台江苏常州地方曲艺发掘抢救学术观摩展演“兰陵兰韵”,这距离原本已经濒临消亡的常州道情、常州摊簧等从抢救到恢复不到一年的时间。常州的曲艺文化积淀十分深厚,但除流传在当地的苏州评弹有一个“常州市评弹团”外,像常州道情、常州摊簧、常州宣卷、常州唱春、常州小热昏、常州评话等古已形成并流传至今的本土曲种与其他传入曲种,长期以来缺乏专业的传承与展示机制,甚至连一只唱常州道情用的鼓也没地方找、没地方生产了。于是,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和常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推动下,全国第二家地方曲艺传习所得以成立。

    “兰陵兰韵”——常州地方曲艺发掘抢救学术观摩展演共演出常州唱春短篇节目《十张台子》《孟姜女·十二月花名》、常州评话长篇选回《乾隆下江南·花郎秀才》、常州道情开篇《螳螂招亲》和短篇节目《李太白闹文场》、常州摊簧长篇选回《珍珠塔·羞姑》和常州小热昏《说唱小热昏》共5个曲种的7个节目。所有节目都采用了常州方言加字幕的方式,虽然存在语言理解方面的问题,但一些不一定看得懂字幕的孩子仅看演出就能哈哈大笑。

    常州曲艺非常有地方特色,即使是一些在江浙一带广泛流行的曲艺品种,在常州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主席刘兰芳说,第一次看到道情是由两个男演员演出,以一个演员为主,另一个是帮腔的;而小热昏则有点像相声里的“蛤蟆鼓”。曲艺理论家戴宏森说,这也是他第一次看到不拿渔鼓唱的道情。常州曲协主席、常州曲艺传习所顾问周玉峰介绍说,据历史学家顾颉刚考证,唱春最早发源于常州。

    地方曲艺在进行非物质文化保护时,是原汁原味地保护,还是采用普通话进行表演,这个问题业界有不同的看法。曲艺理论家崔琦在看完“兰陵兰韵”后说:“这就是曲艺,不土就不是曲艺了。不要为了扩大观众面就大量地加入普通话,不然就会失去曲艺鲜明的地域特色,并且让全国人民都喜欢一个地方曲种是不可能的。”周玉峰在谈到抢救保护常州地方曲种的困惑时说,如果是按传统的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可能现代人很难接受,但是现在缺乏能力去提高,所以他们决定,土就土点儿,先要把曲艺的原有形态确定下来,以后再慢慢想办法进行提高。

    曲艺的形态“土”并不意味着内容也古旧。常州曲艺人在这些抢救下来的说唱中都加入了现代内容,崔琦认为,这是老瓶子装了新内容。例如《乾隆下江南·花郎秀才》中讲的孝道,对于今天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