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125年4月9日 星期三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首 页要 闻地 方维权行动文艺评论九州副刊书 缘艺术星河特别关注百家论艺艺海春秋世情写真
重大报道专 题钟鼓楼艺苑走笔名家访谈记者专栏报社动态刊登广告订阅报纸联系方式|报社简介|
庞薰琹作品展回顾“地之子”一生
http://www.cflac.org.cn    2009-10-16    作者:李琼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由中国美协、常熟市人民政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美协、北京画院联合主办,北京画院美术馆、庞薰琹美术馆承办的“地之子——庞薰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作品展”,于10月15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是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展“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以来的第12项展览。展品包括由庞薰琹美术馆提供馆藏庞薰琹作品72幅、佚失作品照片19幅和部分庞薰琹历史影像资料;集中展示了庞薰琹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创作的油画、素描、水彩、书法和设计图稿等作品。展览中特设了由图文展板、手稿资料和历史文献构成的再现《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创作历程的部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庞薰琹艺术创作最为旺盛的时期,亦是其艺术思想与创作风格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1930年回国后,庞薰琹开始用中国笔墨、传统画法画人物画。虽然其间主要还是画油画,但他已开始探索如何表现“民族性”与“装饰性”的问题。30年代的油画《地之子》是庞薰琹有感于当年江南大旱、民不聊生而花了几个月时间创作的一幅作品,这本是一幅油画,曾于1934年在上海举行的首次个人展览及第三次决澜社作品展览中展出,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他采用简化和拉长的形体描绘,大面积平涂,以平面、装饰的风格来表现朴实和力量,吸收外来形式,却加入了中国人的情感、神韵,包括造型和线条的运用。此幅作品正是他“中国学术现代化,外国学术中国化”主张的具体体现。30年代末,庞薰琹深入贵州地区,踏遍80多个苗家山寨,于40年代初完成了20幅《贵州山民图》;1946年回到上海,他又以同样的手法,以苏南农民为对象创作了一批水彩画。他将画面作了高度平面化和装饰化的处理,写实和变形结合起来,具体的人物形象和非具体的装饰图案结合起来,再现客观对象和表达主观情感结合起来。早在巴黎时就对工艺美术的图案设计感兴趣的庞薰琹,回国后收集了上千幅中国古代青铜、陶瓷、丝绸和漆器上的纹样,并在此基础上在四川郫县创作了一本《工艺美术设计》,他将中国古代纹样与现代设计意识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既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设计道路,至今影响深远。

    展览将持续至11月10日。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中国艺术报社
中国艺术报社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南沿11号 邮编:100009 电话:010-64025528
信箱:cflac@126.com  京ICP备050673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