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繁星璀璨的献礼片中,电视剧《北平战与和》获得了观众和专业人士的双重喝彩。它选择了一条毫不取巧、朴素扎实的路线,用独到的历史视角和戏剧功力,凸显出青铜般的历史回响,再现了60年前北平城下那场“战与和”的历史抉择。
全剧紧紧扣住了“战与和”这个主题深入挖掘,挖出了匠心独运,挖出了历史的新意。围绕北平的前途命运,电视剧以如椽之笔,在西柏坡、北平、南京三个地点,设置了中共中央、国民党核心和傅作义集团的三方博弈。“战与和”的困惑,同时存在于这历史角逐的三方。无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及平津战役前敌指挥部,还是困守北平的傅作义集团,乃至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高层,都处在“战与和”的历史抉择中。博弈三方站在自己立场上,针对北平“和与战”都有最佳的利益选择方案。当年历史决战中的三方,都在这个主题上做着异常艰难的抉择。天心与民愿、天道与人道,就在这“战与和”之间,伴随着枪林弹雨和战车轰鸣宏大出场。值得庆幸的是,经过34集的纠葛挣扎,历史的天平最终倾向了正义与和平一方。当电视剧最终以北平和平解放、千年古城免于炮火、三军将士化剑为犁为大结局时,观众会产生一种如释重负的历史成就感。这不仅是历史正义一方的胜利,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品格的胜利。在“战与和”的生死抉择中,以江山为重,以百姓为重,这正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原动力。当和平的曙光最终降临时,电视剧水到渠成地托举出了历史的庄严感和神圣感。
电视剧用浓重的笔墨,书写了北平地下党乃至许多普通人在“战与和”历史抉择中的牺牲。因此,它不仅是革命历史题材大片中的领袖画卷,更是一部对普通牺牲者和无名英雄的献礼片。它再次证明,所有牺牲都是不朽的,所有牺牲都不会被遗忘。全剧结束前,傅冬菊和袁鸣纯在欧阳仁墓地的那场戏,凸显出历史长镜头的情感冲击。这些60年前的有志青年,用自己的一生坚守了对信仰的承诺。这种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也许是让今天80后、90后一代观众最感震撼的力量。
如此看来,电视剧用《北平战与和》这个毫无噱头的剧名,就显现出极为宏大的历史视野和艺术匠心。其实,不仅当年北平的命运、解放战争的命运,而且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和人类历史航程中的大多数问题,归根结底都离不开“战与和”这个主题。《北平战与和》用出色的历史解读,成功探索了历史大片的又一种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剧留给我们的思索是解读不尽的,仿佛一杯浓浓酽酽的普洱茶,可谓“曲终人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