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张纪中版《西游记》正式开机,剧中几位角色的造型一曝光,就惹得一片非议。前两年张氏《西游记》尚在筹拍阶段时,激起的反响就几乎全是非议声甚至骂声,相同的遭遇也出现在另三部古典名著的翻拍上。
反对名著翻拍的原因五花八门,声势最大且分量最重的可归纳为两条:前面已经拍过并且有反响不错的经典版本了,今天何必重拍,浪费;今天的重拍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样子,改编太多,不忠实原著,糟蹋传统文化、误导青少年。
名著穿越时空,其光芒闪耀于历史长河,构成一个民族的生长基因,也成为重要的文化资源。每一个时期名著的影视化改编,都是对名著的切合当时审美和艺术技术水平的再演绎。基于时代的局限,影视化名著的生命周期无法与原典名著一样经久不衰,普适每一代人欣赏。上世纪80年代拍摄的《西游记》,今日之年轻观众大多没有看过,若在各大电视台黄金时段重播它,让已经看过它的老观众重温经典,让没看过它的年轻观众接受经典,其收视状况如何还很难说。20多年来国内外电视艺术在观念与技术上发展巨大,用今日之影视技艺水平对名著进行符合当代审美观念的新表达,这其实是对名著经典化的一种与时俱进的强化,很有必要。
名著的影视剧改编是主创人员的再度艺术创造,自然得有自己的特色。自电影诞生百多年来,海内外已经有数十部的影视版《西游记》,哪一部是完完全全忠实于原著?每一部作品都有主创的个性特色和时代特色。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没有特色的影视剧只能是平庸的影视剧。周星驰之《大话西游》很多人初看目瞪口呆乃至出离愤怒,这部无厘头当是典型的“彻头彻尾颠覆”,但这并没影响《西游记》原著的经典,还给阅读《西游记》提供了更多的启发。
对名著进行不断的带有时代特色的改编,与对名著进行不同时代的研究释读一样,都是对名著经典地位的一种强化,都可以纳入名著的经典化谱系。而且,影视剧的改编乃至其他文化产业对名著的多重利用,还可以不断释放名著所蕴含的文化能量及文化生产力。
当然,名著翻拍需要虚心与严谨的态度,尊重原著的精神价值、人物性格逻辑和叙事逻辑等,方能符合多数人的心理期待,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