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不仅推出了《翻身农奴把歌唱》《东归兄弟》《纳曼祈勒》《羌》《大漠驼影》等一批原创优秀舞蹈作品,更对近两年来全国各地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走向做了一次全面检阅。参加本届舞蹈大赛的专家评委在审阅和肯定民族民间舞蹈丰硕的创作成绩的同时,也提醒广大舞蹈艺术工作者,民族民间舞的创作,在把握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等方面,关键一点是要真正深入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并抓住民族民间文化的“根”,捕捉民族民间文化的精魂。
搭建平台发掘丰富文化遗产
深入民间发掘和创作带有古老文化元素的民族舞蹈艺术,始终是“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上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这一点在本届大赛上更是分外鲜明。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研究员茅慧说,在本届民族民间舞比赛中,除了藏族、蒙古族、朝鲜族等民族舞蹈一如既往地丰富多彩之外,东乡族、仡佬族、毛南族等少数民族的舞蹈也第一次被发掘出来并搬上了“荷花奖”的舞台,展示了其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风貌。而以广东民间艺术为基础发掘出来的舞蹈《英歌武》,也为汉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和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贵州省舞协主席黄泽贵说,借助“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的平台,贵州省舞蹈艺术工作者深入发掘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热情大大加强了,贵州省境内的苗族、水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舞蹈,成为广大专业舞蹈艺术工作者认真关注和学习的对象,其中仅苗族就有上百个支系,而每个支系都能够整理出风格不同的舞蹈,其中很多原生态舞蹈还相对保持完好,经过发掘和整理,其文化魅力正日益焕发出来。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冯双白指出,“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正是要通过这个平台,发掘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近10年来,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外来文化对舞蹈艺术的冲击,民族民间舞的创作已经摆脱了不自信的状态,正走向蓬勃发展的道路,向世界展示着我们独特而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
舞蹈创作捕捉民族文化精魂
什么样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能打动观众?本届“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的专家评委强调,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绝非演员技巧的展示,必须抓住民族文化的精魂。中国舞协副主席刀美兰说,民族不分大小,每一个民族的精神、内心、美,都是无法模仿的,民族舞蹈的每一个动作,都带着文化的印记,都与民族生活、民族历史、民族信仰息息相关,那种仅有外部线条的简单模仿,是不能引起观众共鸣的。中国舞协副主席李毓珊说,民族民间舞作品,首先要看立意,要看是否有民族文化的“根”,以及创作者从中体现出来的对民族文化的情感,如果仅仅是缺乏民族属性的东拼西凑的舞蹈语言,演员再好,也只能是一种浪费。台中市绵绵舞蹈团团长郭惠良说,舞蹈是用肢体语言书写民族风格,从中可以解读一个民族基本的生活动律和精神面貌,只有这样的东西才能感动观众。她一直关注“荷花奖”民族民间舞比赛,就是因为这里的许多作品,以形神合一的舞蹈语言张扬文化根脉。
评奖导向高扬深入生活底旨
“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始终倡导舞蹈艺术工作者要深入生活,而本届大赛的即兴表演环节更是突出了这一主题,其中绝大部分作品是以日常生活的细节表现来命题,鼓励演员不仅在创作中观察生活,更要在表演中表现生活。专家评委一致认为,要发展民族民间舞,抓住民族民间文化的“根”,舞蹈艺术工作者就必须深入生活。广东省舞协名誉主席陈翘认为,舞蹈依靠动作,对一个动作的提炼,是检验创作者功力的根本,而提炼的成功与否,就看创作者深入生活的程度如何。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舞协名誉主席贾作光认为,深入生活是继承和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途径,也是捕捉时代民族生活语言、进行艺术创新的必然途径,深入生活发掘传统文化不是要求所有的舞蹈艺术工作者都做民间老艺人,而是在开拓创新的时候,要抓住民族文化的根脉,这样的作品才能感动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