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希望工程”,人们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双充满渴望与希冀的“大眼睛”——作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著名摄影家解海龙的代表作《大眼睛》从1991年问世至今,一直显现着摄影巨大而神奇的力量:“希望工程”因它而声名远播,慈善捐助因它而源源不断,社会爱心因它而被广泛唤起。这些年来,它不但改变了照片中小姑娘的命运,使她不到15岁就成了共青团中央的候补委员,还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一个村、一个县的教育面貌;全国到底有多少失学儿童因为它而又走进了校门,已经是难以统计的数字。《中国摄影》杂志1999年向摄影界的专家作了一个题为“摄影在我们的记忆中”的调查,这张照片名列第一。而在一次随机的街头社会调查中,93%的群众知道这幅作品,足见其影响之大。
1991年之前,解海龙已经自学摄影10年,其作品也曾在国内外各类摄影比赛、展览中入选、获奖,但题材杂乱,更没有个人风格。1990年,他再次去农村进行摄影创作,发现许多贫困地区的农家孩子因生活困难,不能入学受教育,他们渴望读书的心情深深地打动了他。于是,解海龙决心用照相机把这些孩子的情况记录下来,以此告诉人们,只要你能伸手帮他们一把,这些孩子就不会成为文盲。1991年初,解海龙买了地图,东拼西凑,找了一些经费,开始到边远地区进行采访拍摄。
采访拍摄的条件是艰苦的。乘硬座火车,搭拖拉机、驴车,有时一天就要走四五十里山路。住在老乡家里,吃饭总是两个饼子一碗菜汤。采访中遇到不理解甚至阻挠更是家常便饭。但解海龙没有打退堂鼓,他坚信自己的拍摄专题是有意义的。“我不能眼见这些孩子,在校园外面徘徊。很多孩子哭着要上学,家里没有条件,他们就上山砍柴,或捉些蝎子卖掉,或剪掉指甲、头发换钱,太让人感动了。无论如何,这件事也要坚持做下去。我只要把这件事做好,也就不枉拿相机,算是办了一件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怀着这样的信念,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他跑了12个省、28个县、100多所学校,拍摄了70个胶卷。
1991年4月8清晨,在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解海龙碰到了5个上学的孩子,这其中就有《大眼睛》的主人公苏明娟。她当时只有7岁,是这群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们每天从家里到学校来回要走24里的山路。孩子们在前边走,解海龙就在后边跟着一直拍。后来到了一个水库边上,孩子们拉过一个小船准备乘船过去,解海龙连忙也跳了上去。在船上,他和孩子们交流,应他的要求,苏明娟在他手上用圆珠笔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到学校后,孩子们都去上课了。解海龙就在校园里一个教室一个教室地拍。到了一年级的教室,他忽然发现了坐在第二排的苏明娟正专注地盯着黑板,手里的笔正在抄写着什么。那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的大眼睛让他心头为之一震:这不正是自己正在寻找的那种眼神么?不正是最能表达自己拍摄目的的绝好素材么?于是解海龙连忙静悄悄地拿起了相机,远远地把这个似乎是专为中国失学儿童而下凡的小天使抓进了取景框。他先拍了一张横幅的。由于觉得苏明娟的眼神没有正对着镜头,就准备再拍一张竖幅的。就在这时,苏明娟发现了解海龙以及正对着她的镜头,略有些吃惊地看了过来。解海龙不失时机地按下了快门,《大眼睛》就此诞生。
1992年4月,解海龙从一年中拍摄的所有照片中选出了40幅,送给身边的许多人审阅,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感受。所有看了照片的人都有一个同样的感觉,就是要为这些孩子们捐款。尤其是那一幅“大眼睛的小姑娘”,谁见了都会受感染,都会被感动。“希望工程”的启动单位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把这40张照片做了50套,分发给当时的新闻媒体进行报道。还在北京的王府井和西单各放了1张巨型的“希望工程”照片进行宣传,王府井放的就是《大眼睛》。“这张照片很神奇,无论从那个角度看,你都会觉得那双眼睛是正在看着你。”解海龙说。而当时的宣传效果也是他始料未及的。许多人将捐款寄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不到8个月时间就收到善款上亿元,有时一天就能收到数万元。许多人在汇款单上写道:请把钱转给大眼睛的小姑娘。“看到此情此景,我的心情是非常激动的,原本以为这些照片不会发表,没想到却能引发社会上潜在的巨大慈善力量。”于是解海龙趁热打铁,开始筹办个人影展,让更多的人了解那些孩子,了解“希望工程”,并积极参与进来。1992年10月,他的“希望工程摄影纪实”图片展同时在北京、台北两地展出。北京的展览引发了强烈反响,10天之间,数万人蜂拥而来参观、捐款、留言。一位老师参观完展览,马上回去组织全校的学生来看。孩子们深受感动,纷纷把零花钱掏出来放在《大眼睛》的照片前,堆得像一个小山丘一样。“我第一次感受到摄影的巨大力量,也第一次认识到我所从事的事业的意义。”影展结束后,又在华北油田、武汉、广州、珠海、青岛、上海、合肥等地巡展,所到之处,无不轰动。与此同时,希望工程捐款源源不断。
因为这张照片,金寨县成了全国有名的“希望县”,张湾小学也由宝洁公司赞助盖起了新校舍。在解海龙所拍摄的数十幅照片中,涉及到失学孩子的,全部复了学;涉及到危困教室的,全部建成了希望小学。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负责人曾这样说:“海龙的一张照片经常会引来一所学校,甚至不止一所。”
解海龙的“希望工程”摄影并未就此停止,这之后他又走访拍摄了很多贫困地区。而他和苏明娟的联系也从未中断。1994年,他到安徽找到了苏明娟,并带她到北京参观了天安门、长城等地方。后来苏明娟又顺利考上了大学,现在已经在安徽工作,而且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解海龙透露,苏明娟去年已经结婚,结婚前她还给解海龙打了个电话,说她对男友提出的要求就是,结婚后我可能要拿出很大一部分精力和财力去做公益事业,你能不能接受。他的男友欣然接受。这让解海龙也为苏明娟感到由衷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