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
http://www.cflac.org.cn    2009-09-28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作为一名老文艺工作者和在音乐领域耕耘了半个多世纪的作曲家,感受也甚多……与共和国的辉煌历史及其开创的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是我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和艺术实践过程中最深刻的感受和永恒的追求!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音乐艺术的各个领域——交响音乐、民族音乐、歌剧音乐、舞剧音乐、声乐、器乐、流行音乐等,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音乐专业教育和社会普及与提高的工作也硕果累累。

    中央在新时期关于文艺创作应“三贴近”的要求已逐步深入人心;新时代、新理念和新思维的扩展,也随时影响着艺术创作多元化的倾向。

    欢度国庆!面向未来!为迎接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更大的发展和繁荣做出应有的奉献!——刘文金

 

    民族音乐的海洋是如此浩瀚,每一位作曲家需要用一生的精力去探索。我的音乐完全受益于民族音乐,它是我创作的养分和源泉。

    几十年的创作历程我都是在这样的理念中虔诚的、默默地走着,无论是我的交响乐还是电影电视音乐,我都会在民族民间音乐最深处去寻找,去吸纳。这些年来我收获太多太多,当我的音乐从黄土高坡走进人民大会堂,走进美国卡内基音乐厅,走进柏林森林音乐会时,我对我的祖国充满无限感激!

    在伟大祖国60华诞来临之际,我用最质朴的乐章祝福伟大的祖国,祝福伟大的时代,祝福伟大的人民!——赵季平

    

    琵琶具有很强的传统性和民族性,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它犹如我们的母语,在表达本民族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品格中是最具魅力色彩的。古往今来,无论从人的情感宣泄还是具有诗情画意和民俗民风,都常存于我们的艺术作品中。文化需要交流,资源意在共享。中国琵琶艺术,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完全有理由走向世界,成为更多的人们珍视和喜爱的乐器。

    共和国60华诞,恰逢我半百之年;艺载40的我,向祖国汇报:我将继续《指尖上的舞蹈》,弹着《律动》,回味《春秋》,妙曼于《古道随想》……——吴玉霞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器乐的教学、表演有了史无前例的变化和提升。我们逐步意识并探索到民族音乐保护、传承与发展的科学理念,开始思考着怎样建立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创作形式的多元化,探寻音乐艺术审美的标准等问题。音乐家、教育家正是在这大好的发展背景之下才得以充分施展各自才华,从而形成我国民族器乐优秀作品层出不穷、专业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的。

    现今,如何把握自身特色与优势,学习外界先进经验,丰富自我;如何使局限变成拓宽、狭隘变成包容、虚弱变成强壮、自卑变成自强;如何创造出具有中国民族气节与国际审美情趣的优秀作品,为华夏文化发展做出新贡献,无疑是我们在发展民族音乐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张维良

    

    新中国建立以来,民族音乐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名家、名曲,激励着后来人。生动的音乐语言、鲜活的音乐形象、朴实真诚的表达……乐声中记录着民众的生活和时代的发展,散发着人们对生活和未来的乐观、自信。

    改革开放的30年,收获与前进的同时我也越来越认识到,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民族音乐在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不可回避地面临着新的社会生态环境的考验。面对多元开放的文化空间,如何健康和谐地传承、发展民族音乐,成为民乐人的新课题,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教育是基础,文化的认同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学会用音乐从钢筋水泥的闹市中回归自然、找到精神依托,这不仅是文化的认同,更是文化的自信与自觉。——宋飞

    

    从6岁拿起高胡,随父亲一句一句地学习广东音乐,瞬间已过去了几十个春秋。我从未后悔过选择了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民族音乐。广东音乐的博大精深,犹如一个巨大的磁场始终那么强烈地吸引着我;广东音乐前辈们勇于创新、善于包容的创作精神又鼓舞我、鞭策我,使我也拿起了笔初试牛刀,渐窥门径、勇往直前。

    我永远不会离开传统的根,但我会努力把握着时代的脉搏,因为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有血有肉。

    我的创作也永远离不开前辈们的关心和指导,离不开相濡以沫的同行兄弟姐妹们的爱护和帮助,离不开广大音乐爱好者的鼓励和支持。此情此意我会永远铭记在心。——卜灿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