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赋予生命与现世生活以意义
http://www.cflac.org.cn    2009-09-18    作者:刘青弋    来源:中国艺术报

    “守”、“望”两字在汉字中有着丰富的含义。“守”在《说文》里上“宀”为“寺府之事”,下寸为“法度也”。因此,作名词,有“职守”、“操守”;作动词,有“守护”、“守候”、“保守”、“遵守”、“防守”……“望”在《说文》中释为“出亡在外,望其远也”。因此,作动词有“远望”、“期望”、“仰望”;作名词有“希望”、“指望”、“声望”、“名望”,一旦丧失,往往让人“绝望”。

    本文也说“守望”,是想说“守护”“希望”,而“希望”向往的是“理想”。“理想”与“现实”相对,表明人对“现实”的不满,以人类的想象力为自我创造一个梦想与幻境,形成人类超越“现实”的动力,鼓舞人们能够在任何艰难困苦的逆境中坚强地活下去。因此,“理想”的旗帜便飘扬在我们的前头,“希望”照耀着我们走向“未来”。理想的魅力是因为它在“现实”中没有,并且,它永远和“现实”保持着距离,让人可以想见,却抓不住、摸不着,常常与人擦肩而过。因此,理想的“永恒”并非指其固定不变,而是在于人们对其追求过程的永恒。因此,“守”“望”更重要的是动词。我们在“守”“望”中完成人生,在“守”“望”中创造未来……

    能够“守”“望”之人首先需要“信仰”,以坚定不移的“信念”相信理想的“存在”;其次要辨别“理想”的价值,防止陷入“邪门歪道”;第三,需要勇气和毅力,为“理想”实现而不畏风险和困难;第四,需要有前瞻的眼光和高远的境界。另外,需要良好的品格,对世界诚实无欺,对世人至善仁义。某种意义上说,“守”“望”二字中有祖先的智慧,也有对我们的遗训。

    能够“守”“望”最基本的前提是“守职”。理想的实现始于我们在完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中“恪守职能”,认真做好每件事,成功之路就在脚下。“守法”——“遵守法度”是“守望”的另一个基本,其中包括遵循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也包括遵守社会道德的契约。

    “守节”与保持“操守”,是品格高尚的追求,无论做人、作文、做事的根本都应以“真”、以“诚”、以“信”、以“礼”、以“善”、以“仁”、以“义”为本,这也是评人、品文、断事的标准。“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因此,实现“守”“望”者并非简单地等同于“成功”。因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第二》再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中国人的人生理想从来不让“道德”缺席。

    “守望”中有一种人生境界的高远。所以,人们将具有这种境界的人视为“不平凡”。学界我们推崇苏格拉底、哥白尼、屈原……;近人我们钦佩2008的“汶川人”、北京的“奥运星”以及新近仙逝的中国航空业之父吴大观。“不抛弃!不放弃!”前者爱人,后者律已,道出了中国人的人生追求和道德理想,因此,电视剧《士兵突击》不仅实现了艺术的宿愿,士兵许三多、班长史今亦成为在商品大潮中搏击的中国人的英雄……于是,我们领略了“守”“望”的过程及其精神。

    俗话说:三句不离本行。学者的“守望”就在于能够探寻真理与坚持真理——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何地,都能诚实地说出真相与本相。而要能够说出世界的真相与本相,须得有才识、有能力、有胆量、有品格。就如屈原能够高唱:“晚幼清以廉洁兮”。古人在《大学》云:“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爱国爱家爱民爱人的知识分子都遵循这一道理。

    “守望”中有着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沉甸甸的分量在于个中悲剧性的内蕴:其一,因为“守望”是一追求的过程,而理想却永远处在未完成之中,人类的“理想”与“未来”从来不是一个“已在”,而只在一个创造过程完成的端点——一个无法停留的驿站。正如人的生命成熟一样,当一个过程完成,就意味着“理想”与“未来”的消亡——因为“理想”已变成“现实”,“未来”也就成为“现在”,人们不得不开始新的“守望”……其二,“理想”的实现不会一蹴而就,像童话中的主人公必须经历人生的磨难或生死的考验。而且,理想越多,与现实的矛盾冲突越多,人的痛苦就越大,为追求理想付出的代价也就越重。其三,人类对理想的企盼就像评论家论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戈多不来,他的本性就是他不来。”

    人类的所“守”之“望”一如戈多的本性,“是被追求超验的、现世以外的东西,人们追求它为了给现世生活以意义。”因此,“守望”,即为一个追求理想的过程。在守望中我们成长,走向死亡,也迎接新生,在对现实生活的改变过程中,赋予生命和现世生活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