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不断收到有意于电视剧本创作的人们的来信,大到问剧本怎么写,小到问一集剧本多少字,也有让我把剧本发去看一看的,更有把自己的剧本发来让我看的……我一直没能给出令对方满意的答复。给不出。比如怎么写剧本,大学戏文系讲这个一讲四年,让我如何在一封信里说得清楚?借《相伴》剧本的出版谈点创作心得,也算是给一直以来同我探讨剧本创作的朋友的回复。
剧本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在各种妥协中顽强表现作者对生活认识的过程,即所谓“戴着镣铐跳舞”。任何艺术形式的创作都有镣铐,比如古诗受限于格律,话剧受限于舞台。电视剧是精神食粮里的主食,相当于米饭馒头,需求量多,受众面广,影响力大。影响大,受到限制必然就多。有政策方面的限制,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度”在哪里,作者应了然于心。不让写的一般情况下就不要写了,免做无用功。故事需要必须得写的,就想办法变通。如《相伴》第3集第17场戏原本安排在火车车厢内,张国立提出还原志愿军队伍所乘的车厢内场景难度很大,我就想办法把这场戏改在站台进行,这改动对戏无大伤害,却能省下相当的开支。我曾看过一个剧本,作者从飞机头等舱写到豪华游轮从夏威夷写到意大利,天马行空汪洋恣肆,痛快是痛快了,可二度创作如何实现?没人肯花钱把米饭馒头当海参鲍鱼炮制做违反基本规律的事。善于妥协善于变通是编剧的基本功之一,但这所有的妥协变通须有底线,那底线就是,不违背生活真实,不违背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失去了自我的妥协分文不值。
说电视剧是精神食粮里的米饭馒头绝无贬义,更无称其可粗制滥造之意。恰恰相反,它的这种朴素特质对剧本形成了更强依赖,对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就是必须讲好故事,刻画好人物。电视剧的欣赏方式决定它必须有强烈的戏剧元素,一唱三叹、一波三折、高潮迭起、冲突不断。据说有人对此做过量化分析,诸如五分钟一个小高潮十五分钟一个大高潮之类。但,仅有戏剧元素远远不够。比方说你写两个陌生男女,相遇了,五分钟之内让他们恋爱了,从素不相识到恋爱在五分钟之内解决,戏剧性很强节奏很快了。然后你在十五分钟时,又让热恋双方的一个人死掉,戏剧性更强。但是,问题是,他们恋爱时观众能不能为之心动?两人死掉一个时观众会不会为之心伤?如果能,如果会,那么,你成功了;反之,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你设好了高低有致的山坡,却没铺好通往山坡的路。你搭好了一个骨架,却没能给予它血肉。剔掉了血肉的骨架大同小异,能显出美丑高下百态千姿的唯有血肉之躯,而能让剧本情节合理人物有血有肉的,唯靠文学。好的戏剧架构与好的文学呈现之有机结合,便是好的电视剧本。当然剧本的文学和小说的文学同也不同。相同在于都需注重人物刻画,不同在于刻画方式。剧本不能做心理描写,亦不需你对环境风景人物外形做过多过细描述,如“他痛苦得心缩成了一粒葡萄干”“金色的朝阳从碧蓝的大海里一跃而出”“她那晶莹的额头粉白的脸额”等等,小说里,行;剧本里,是废字。
总之,一部剧动辄几十集少说十来个人物,你肯定会有考虑不到照顾不周的地方,术业有专攻。一部剧的质量取决于编、导、演水平的平均值,在这里,我认为最好的合作状态是,各司其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