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2日下午14时,“水墨家园——李小可作品展”在台北国立国父纪念馆三楼逸仙艺廊开幕,此次展览受到台湾艺术家的热烈欢迎和好评,台北国立国父纪念馆馆长郑乃文先生、台湾著名画家何怀硕教授为展览致词。
李小可生于艺术名门,为李可染的哲嗣,除继承家学,又在中央美院接受严格的科班教育训练,完成了一个山水画家所必备的学养和锻炼之后,已经成为当代山水画坛极具实力的画家。但是李小可没有完全遵循可染先生的创作模式,而是师其心而不蹈其迹。近年来,李小可的山水画已展现出新的艺术格局。
李小可自上世纪80年代起,除了接续中国画艺术的正传薪火,用心领会父亲李可染的笔墨经验外,同时注重感悟自然、体验人生,走出传统笔墨的范式,坚持采风写生。他为探索新的艺术元素,曾先后20余次以卓绝的毅力足踏黄河、长江源头,走遍青海、西藏,雄伟壮阔的大自然及质朴刚毅的藏民,开启了他的心灵视角,使他获得生命的洗礼。他以画家的眼光从事摄影,掌握了瞬间的悸动;摄影又提升他的艺术创作高度。他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强烈的个性化抒情风格,使其作品张力更加饱满。
在李小可的水墨世界里,始终激荡着一种与天地相接、与人文史观相呼应的氛围。从《古都老屋》起,他似乎更醉心于在传统笔墨的单纯与丰富中探寻构成的美感,用来表现北京古建筑结构与自然景色共同形成的迷人节奏与韵律;而他的山水符号则融入了可染先生浑厚扑拙的特点。在他的笔端所呈现的城市、乡村、高原、洪荒、古街、民居等景貌,都不是为了热闹自己或别人的目光而画的,相反,人们总是可以从中窥见的恰恰是舒展的智慧、和谐的抒情、安宁的思索、淡远的胸襟。
对这片土地情深意切的热爱是促成他“水墨家园”系列的创作动力,他一直为正在消逝的北京四合院、胡同、宫墙的杨柳、皇城外的红墙、老槐树组成的静谧林荫、徽居的黑瓦白墙……深深地惋惜。他认为“这一切牵动着人们的情思,也成为人们精神的归宿和情感的寄托”。李小可一直坚信艺术创作必须紧紧依傍三个要素进行表现,即:生活、精神和绘画语言及形式的选择和探索。因此,在他绘画元素中所包含的形、线、点、面、色、空间、黑白、虚实、曲直、动静等,绝非仅是技巧层面上地自如发挥,他更注重作品的精神内涵,整体画面的意境雅逸大器,独特又富生命力。——编者
李小可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黄山书画院院长。
山川明镜—李小可的画
黄光男
我认识李小可先生,已经有廿余年了,虽然不是常常见面,但对于中国绘画的理论与实践,常在同行的默契中,了解他在这一方面的努力与成绩。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他实事求是的精神,有时候讨论到他的父亲李可染的绘画成就,以及以东方美学的艺术创作,岂能有不受他充满理想与希望的影响,而更愿意谈及他创作的历程。
说他有家学渊源,或具备灵巧的技能与才能也好,或说他在中国绘画的体悟上,驾凌同行的情思,若不能“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左传》的抒发,何能在大师之后立言立德?又若未能在思维上有中正不阿的精神,又何能倾听真实与宁静,因为真实不虚、宁静致远,换言之李小可的“思无邪”后,才能有“绘事后素”的情境。
有如先天的敏感度与洞察能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多体人间世之风俗,李小可的绘画理想,在识与体悟中,了解“有”与“无”之间,藏有千变万化之“人性”、“物象”的生机,尤其“生之欲”乃“画之情”的图像、符号与隐喻,这不只是中国绘画,西洋美术也处处在造形上注入作者个人炽热的情感,看见世俗世界之外的真实表现,才能满足作为一个画家、或艺术创作的基本条件。
李小可深知绘画表现,除了外在技巧的能力外,如何在视觉秩序上安置绘画形式的缤纷色相,是一门永远奋力不懈的学问。固然他有环境适应的优势,在学习技法取舍,有前人的示范,可免除繁复不解的形式认同迟疑,但这也是他有一段相当长时间挣扎脱离封闭的痛楚。因此,李小可的绘画创作,既要使劲避开既有的环境干扰,又得在浩瀚画学上,寻求长久不辍的创作要素。
诚如他在画面呈现的情意布局,几近结构性的景物安排,有秩序的在思维上追求着简素的构图纹象;在绘画元素中的情感、思想或夸张与强调,乃是作者不可或缺的个性抒发,有如古典画法规范在画面移动,观赏焦距的技法,是那么艰涩隐晦,又如现代画派的象征某一程序解题的要诀。李小可开放了绘画要诀的明示与暗喻中,属于他个人见解的形质造境。
不论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箴言,或是自然规律的形式美学,它所表现的图象机能,具备了再生、新生的内容倾诉。有些局面看来很习惯,是前人经验的累积,不论是五代、宋代的磅礴气势,是生活中体验、焠炼而成的绘画表现,或是“圣人无象”的空朗无碍的自我调整,李小可在中国艺术上,应用“生”命的原相,使画面的结构,在“风云起于四方”的壮丽,直接冲及当下中国绘画形式重于内容的迷思,虽然也没有放弃中国绘画笔墨技巧的纯熟,但更注重他们与时代纠葛的繁复理解,如何从传统美学中的元素,提升为当代美术的新生力量。
同为水墨画寻找新生命的李小可,并不满足家学深厚的美学基础,更注意到外在因素的掌握,诸如此次展出的主题“水墨家园”的意涵,不仅仅面对将流失的“家园”造境有所依恋外,如何掌握属于他熟悉的环境变化,其中美好的历史记忆,可知可感的庭园聚落,尽管他只是一砖一瓦,或屋舍一角,对于中国文化的诠释,却是无与伦比的民族情感。关于这一要素,在李小可的创作意念中,是强烈而主观的,也因为这一层的体认,无形中再佐以他的父亲李可染“大哉中国山水画”的资源,深切投入人生的全部,也感应了时代更替的规律。他的画,岂只在室内造车,必须与时代的精神相通,所以有了国际性的新视觉符号出现,例如他在“北京系列”的画作,虽然不失水墨画淋漓湿润之韵味,却有西方结构性的装饰图式,很感人的作品,就在他浸淫于文化之外的表现功力。
一望无际的不是水墨画的造景,而是心灵中的笔墨无限,加上它在造境时的气韵,既是构图上的“密不容针”,又是章法巧妙的“宽可跑马”,既有现代的结构能量,又有传统美学的元素弥漫画面,使观赏者进入一种愉悦的充实感。
画家,必然是技巧纯熟后的情思表达,是文化象征与代表,是一份“大任”于人生的执着。李小可的创作介于中华文化的学术提要,与当代视觉的造景,是很深邃的“文人画”境界,强调的是人格、人性、情感、学问与知识,当然更是才华的表现。
李小可的画展,我看到他将展出的图片,北京系列、西藏系列、徽州系列,以及写生系列,均受到他诚挚而无华的笔墨感动,也明白作为一位水墨画家的时代呼应情结,是那么强烈而有力的表现,深觉这样的画家,值得敬重,并缀句祝贺,期待画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