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里常常浮现出一句话:尽管青春不在,尽管情怀已更改,但是我还拥有观众的爱。”王昆,84岁高龄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在结束前不久的“记忆·情深——王昆从事革命文艺工作70周年师生演唱会”之后,发出这样的感慨。但更多的人依然习惯称呼她为“王昆大姐”,几十年从未改变,因为王昆的青春在她的歌声里,在她孜孜求索的身影中仍旧闪现。在9月11日召开的“王昆从事革命文艺工作70周年暨王昆声乐艺术研讨会”上,这一点是大家的共同评价。正如著名作曲家徐沛东所说:“今天她还在用一颗年轻的心去关注我们的文艺事业,我觉得这就是王昆的精神,就是文艺永远要创新的精神。”
王昆的艺术道路正始于创新。著名作曲家刘烽说:“王昆是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最早扮演者之一,在喜儿的艺术形象塑造、尤其是音乐形象塑造中,她功不可没。”1945年,王昆参演《白毛女》,她吸收河北梆子等戏曲音乐的演唱技法,积极探索创新,超越了固有民歌、戏曲的演唱方式,增强了戏剧性;表演方式既不同于戏曲,也不同于话剧,力求歌剧化,形成了独特的舞台风格。在民族大型歌剧表演探索中,王昆是先行者。“当时全国各地的宣传队大都排演过《白毛女》,扮演喜儿的演员何止百位?尽管她们各有创新,但从演唱方式到表演技巧都不能不受到王昆最早所创立的舞台形象的影响。”刘烽说。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吴雁泽在观看王昆师生音乐会之后,用“五彩缤纷、多姿多彩”来形容他的感受。“这场演唱会让我们欣赏了当代中国舞台上比较全面的演唱形式,王昆的演唱方式不是单一的,美声、民族、通俗都不能概括,她方方面面都介入了,这正是她辗转各地学习的结果。在王昆70年的演唱生涯中,她边唱边学、边学边唱,成就为民族声乐的大家。”尽管如此,王昆每次演唱以后,总是要问听众的感受,甚至向后辈年轻人征求意见。有一次到延安演出,王昆唱完之后问吴雁泽:“你看我今天唱得怎么样?”吴雁泽说:“我敬佩还来不及呢!”王昆却说:“今天唱得有点儿小瑕疵。”吴雁泽感叹道:“正是这种不耻下问、不断求索的精神,王昆这棵艺术园地里的大树才越来越丰满。在民族声乐进程中,她之所以能够完成里程碑式的任务,大概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
“10年前,王昆老师告诉我,她又开始练声了,她说只要有好的方法,就能永远唱下去。”著名乐评人金兆钧说,“当时,她已年过70,重新学艺,再度练声,让人感动。”对金兆钧来说,令他感动的不仅是王昆对自己艺术事业的不懈追求,更在于她对新兴艺术形式的包容支持和果敢承担。“在上世纪80年代初,王昆担任东方歌舞团团长的时候,培养了一批歌手,推出了一批作品。当时流行音乐招致了很多激烈的批评,就是在这种情形之下,王昆表现出一位艺术家的宽广胸怀和一位领导者的高瞻远瞩,她意识到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意识到歌唱艺术应该百花齐放,对流行音乐给与支持,甚至对摇滚乐也给与表现空间。我想,现在仍然需要有更多的像王昆老师这样的领导和前辈,在一种新的音乐形态、一种新的文化形态萌生的时候,首先帮助它、呵护它,然后再教育它、批评它。”
对年轻人、对新兴艺术形式的呵护和培育,成就了如今王昆的桃李满天下。正如她对创新充满热情一样,她对这些寄托了创新希望的学生同样付出了极大的心血。歌唱家赵羚回忆王昆对她的教育时说:“王老师眼睛不好,但是她每天还在坚持读各种学术期刊、报纸,并把好的文章剪下来分类贴在不同的本子上,上课时拿给我去读。那一刻我真脸红,觉得自己太懒,这本来应该是学生做的事情。课上,王老师经常给我们唱几段河北梆子、京韵大鼓,曲曲都惟妙惟肖。她开玩笑说,你既然觉得好听就赶紧学,看见地上丢了块金子,还不赶紧捡。她还常常强调,唱民歌必须要多学中国的传统戏曲、曲艺,那样唱出来的歌才有味道,才有中国音乐的魂。我想,正是这些积累,才令王昆老师的创新得心应手,她毫无保留地教给我们,就是希望我们能够传承下去。为了促进民族声乐多样化发展,她几十年如一日地探索,到了耄耋之年还放不下,她曾感慨地说,哪怕把自己最后的生命搭在舞台上都愿意,这种执着的精神令我们这代人高山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