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125年4月24日 星期四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首 页要 闻地 方维权行动文艺评论九州副刊书 缘艺术星河特别关注百家论艺艺海春秋世情写真
重大报道专 题钟鼓楼艺苑走笔名家访谈记者专栏报社动态刊登广告订阅报纸联系方式|报社简介|
艺术博览会的仿真形式
http://www.cflac.org.cn    2009-09-11    作者:蒋文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源头上,当代的艺术博览会是对艺术的仿真,它通过模拟艺术,模拟金融市场的能量,模拟学术的原创性价值,转瞬间爆发出巨大的威力:它在影响资本运营的同时,也左右着大众欣赏艺术的眼光。因此,对这种仿真形式的考察,是我们揣测艺术博览会未来走向的必经之途。

    仿真来源于学术力量的强化

    艺术博览会来自于集市概念。早在15世纪欧洲的安特卫普,每年复活节以及8月中旬的圣母升天节,在各大教堂举行为期6周的集市,画商、绘画材料商以及画家集聚于此,选购所需的商品。对于现代意义的艺术博览会,我们可以追溯到法国皇宫举行的“沙龙”,这种形式不但邀请权威评审参展的艺术品,还对优秀作品颁发“罗马奖”。

    现在看来,虽然500年前的安特卫普暗流涌动,但其城市的轮廓依旧保持着静谧的美丽,艺术品在集市的支撑下自由流动。集市是初始贸易方式之一,人与人的直接互动,确保了艺术品交易的保真性。这里所说的保真性并不着意于作品的真与假,而是指买方更看重卖方的艺术价值。然而在沙龙展上,学术标准的价值判断方式得到了有力的强化,比如,“罗马奖”就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此后数百年的艺术家以及收藏者。尽管在美术史学研究者看来,这样的奖项标准或许又限制了艺术家创作的自由,但对于博览会形式的发展而言,引入并强化学术标准却无疑是极有必要的。当然,学术标准显而易见地取代了普通观众的具体感受,强化了比真实更真实的仿真“感受”,在虚拟的艺术博览会系统中夺目绽放。

    对金融指数的艺术仿真

    西方艺术的中心由罗马到巴黎,之后移至纽约,艺术博览会的交易模式也逐渐嬗变,艺术天然地散发出商业的气息。随着资本的运营,艺术博览会吸纳了任何接近于己的文化能量。这意味着博览会能够搭建某种双赢的平台:既能传播民族文化、树立国家形象、展现该国当代的艺术现状,又能实现由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有效转化。事实上,中国各类艺术博览会的经营者们设立了评选、展览和交易标准。这意味着人们将艺术金融指数能量转化成艺术标准,这是一种惟妙惟肖的仿真形式。

    以规范市场来保障艺术创作的学术性空间,以学术性研究来促进艺术市场的规范,这是一种切实的双赢策略。在2008年底金融危机爆发前,国际资本流向艺术品的现象显现出“欣欣向荣”的市场景象:大批新买家争先恐后地涌入,包括来自中东与俄罗斯的石油业和采矿业的巨额财富,让艺术品市场再度“井喷”。然而,金融风暴似乎在一夜之间如风卷落叶般摧毁了许多藏家的信心,随着作品的流拍、画廊的关闭,人们似乎茫然而无从寻找选择的基点。正如前面谈到的,艺术品若失去学术价值标准,难免会被狂风吹散。因此,艺术博览会对金融指数的仿真,作为连接市场与学术的枢纽,不得不让人格外关注。

    艺术博览会仿谁之“真”?

    艺术博览会的发展及其受到历次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些都属于已经发生的事件,而我们更需要关注未发生的事件,即:如何建立新的艺术博览会形式,使艺术品的进入尽量不受金融股指的掌控。在此,笔者尝试通过进一步分析艺术博览会的仿真形式来讨论。

    所谓“仿真”,在社会学中是指基于媒介技术而产生的虚拟现实,从生理到心理,最终从文化上侵蚀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想象空间,让大众终日生活在想象的幻觉当中。20世纪末,波德里亚就在纽约对此进行了公开抨击,指出西方当代艺术只是对艺术价值的仿真。遗憾的是,他的这次攻击并不成功;相反,这个带有批判性的词汇“仿真”随后倒成了艺术家们竞相采用的时髦主题。在笔者看来,艺博会在当代媒介环境下,其仿真特性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展现,但艺术博览会的仿真功能并不只带来无可救药的价值虚拟,就其内在机制而言,仍具有提升艺术品学术价值的可能性。

    首先,艺术博览会在“集市”阶段所体现的交换形式具有充分的象征价值,即在买家选购艺术品的价值目标中,包含了基于艺术作品本体的延伸含义。简单地说,买家因为喜爱被选购的艺术品而产生购买行为,其喜爱的绝不是艺术品的画布、颜料等物质材料,而是画面所表达的精神内容。因此,当我们在思考艺术品收藏行为的本质时,需要考虑收藏终端对艺术品价值的认定标准,选择艺术品时需要对此进行清晰的学术认定,以保证象征交换发生的可能。

    其次,仿真性是艺术博览会的基本属性之一。从17世纪的法国沙龙展,到20世纪的艺术博览会,都以“仿真”的形式进行艺术品交易。艺术博览会具有海纳百川的特点,包括所有门类的艺术珍品。任何作品在艺术博览会上出现,都会脱离其本来的创作情景、特定的受众群体以及固有的文化土壤,并随着对艺术博览会的媒介宣传、艺术评奖、出版发行、商业流通等,其艺术价值被一系列符号所代替:展览主题、荣获大奖、学术评价、交易价格等。这些非学术性的符号取代了艺术标准,影响着观众与藏家的判断。

    由此可以看到,艺术博览会其实是在对艺术价值的仿真中实现了价值传播的目标。在此过程中,通过商业体系、学术评价体系和各种媒介体系,艺术的价值被高仿真地虚拟。可是我们不能忘记,仿真的出现依然有其源头存在。人们愈加强调艺术博览会的仿真性时,也就意味着人们对仿真源头的关注,即对艺术自身的学术价值的关注。从另外的角度上可以说,艺术的学术价值只是以另外一种形式进入快速流通领域而已。如何保证这一学术性的源头活水长流,需要每一个艺术博览会的参与者具有清醒的认识,要着眼于尚未发生的事件,理智地处理学术标准与资本运营的关系,实现艺术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中国艺术报社
中国艺术报社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南沿11号 邮编:100009 电话:010-64025528
信箱:cflac@126.com  京ICP备05067365号